2013-07-23 11:06:22綺羅

國際新聞貧乏 學者:媒體不長進

 

新聞貧乏 學者:媒體不長進

國際新聞專題2(中央社記者李欣穎、陳家瑜、侯姿瑩台北21日電)傳播學者指出,國際新聞在台灣質量均缺的主因,在於媒體不重視內容產製和自我提升,往往因收視壓力,寧可以「雞零狗碎、光怪陸離」的新聞題材,吸引觀眾。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馮建三說,台灣不是沒有國際新聞的市場,然而國內媒體多半短視,不願投資,在國際新聞報導上,競相以煽色腥題材迎合觀眾。

針對國內媒體在國際新聞市場長期「積弱不振」,政大新聞系系主任林元輝砲火更為猛烈,直指媒體懶惰、膚淺、不長進。

「播新聞像在市場擺攤一樣」,他認為,媒體汲汲營營追求短期獲利,寧可提供觀眾不營養也不衛生的新聞博取收視率,也不願長期培養市場。

除此之外,林元輝批評政府未善盡產業輔導的角色,提供足夠的獎勵或懲罰機制,促進市場轉型。

學者的批評,獲得不少新聞從業人員的呼應,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便說:「台灣的新聞淪落至此,我覺得收視率是一個禍首。」

儘管趨勢如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內容事務處處長何吉森表示,仍有不少近期申請換照的電視台承諾提升國際新聞內容產製。

但就實際經營角度而言,部分媒體工作者說,台灣觀眾偏好重口味新聞,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鳳凰衛星駐台電視記者林秀芹說,台灣政治分歧,所呈現的高衝突性和黨派色彩似乎也反映在觀眾對新聞議題的選擇上。

她說:「和台灣比起來,香港觀眾新聞自覺高,也比較會要求節目品質。」

公視新聞部副理余佳璋說,國內媒體不重視國際新聞,可能是因為台灣的國際影響力不夠。一旦台灣提升國際參與度,媒體對國際新聞的關心自然會增加,近年大陸媒體的演變,就是一個例證。

不過,余佳璋也看好年輕人對國際新聞的需求,他們藉由網路、旅遊接觸國外資訊之後,自然會對國際情勢產生好奇。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慧雯則說,台灣未充分落實公共媒體制度,是造成媒體商業導向的原因之一;此外,社會需持續推廣媒體識讀,以培養民眾關注公共事務且獨立思考的態度。

 

台灣新聞台多 國際新聞卻不足

 

國際新聞專題1(中央社記者侯姿瑩、陳家瑜、李建緯台北21日電)導演李安最近在台北出席一場論壇時提到,台灣電視新聞盡播些「雞毛蒜皮、小貓小狗」的事,沒有世界大事,這種現象「真的很不像話」,期盼新聞台能多報導世界比較重要的事情。

其實,李安的批評反映了多數台灣民眾對於電視新聞品質低落的不滿。

32歲的外交人員吳忻宇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說,電視台報導的「國內新聞太多」,流於瑣屑。例如,他曾看到一則電視新聞,報導某家便當店因為店內空間小,不讓客人上大號,只讓客人上小號。

台北上班族陳奕伶說,「電視新聞老是重複播報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或是用一些網路點閱率很高的影片充數,」行車記錄器的錄影、名流富賈家務事、小吃美食或是網友八卦充斥著新聞頻道。

「更糟的是,各家電視台播出的無聊新聞居然都差不多」。

吳忻宇表示,如果這類的國內新聞少一點,電視台就有多一點的時間可報導國際新聞。

不過雖然嘴巴上抱怨,關心世局的陳奕伶說,即使明知它們「不會提供甚麼重要的國際新聞」,她回家的第一件事仍是打開電視,轉到新聞頻道。

這就是存在台灣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台與(閱聽)觀眾間的一種微妙,而且難以解開的僵局。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台灣有8個24小時有線電視新聞頻道,但是新聞報導的品質不佳。她說,「就國際新聞來說,確實不足」。

陳曉宜說,國內新聞台通常只報導他們「認為觀眾愛看的新聞」,例如:醃頭顱案、八里雙屍案。

她認為,國際新聞其實有許多觀眾關心。

陳曉宜的看法也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NCC)會的民調結果相符。

NCC內容事務處長何吉森說,NCC委託學者在2012年所做的電視使用與滿意度調查發現,1萬多個樣本中,近57%的受訪者認為國際新聞的報導太少。

何吉森表示,「這顯示了大眾並不是對國際新聞漠不關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共事務長林福岳受訪時表示,台灣的國際新聞報導除了數量不足,也缺乏多元觀點。國內電視台的國際新聞,多半是選自日本放送協會(NHK)或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

林福岳也批評,國內新聞台報導國際新聞的時候,很少提供相關的新聞背景,只報導「事情的表面」。例如,缺乏對某個國際事件來龍去脈的解釋,或是分析某個國際新聞對台灣可能產生的影響。

獎勵國際新聞製播 待建立共識

國際新聞專題4(中央社記者陳家瑜、李欣穎、李建緯台北21日電)國內媒體常被批評不重視國際新聞,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著手修法,希望鼓勵媒體製播更多優質國際新聞節目,但社會大眾對政府是否應「獎勵」新聞製播,意見不一,可能會影響NCC的努力。

目前TVBS等8家電視新聞頻道都有國際新聞節目,佔每日新聞比例兩成左右,但NCC內容事務處處長何吉森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播出時間和品質才是真正問題,許多電視台集中在週末播出國際新聞,其中又充斥瑣碎的網路新聞或八卦娛樂新聞。

另外,何吉森也指出,台灣的國際新聞來源過度仰賴歐美新聞社,很少有台灣觀點的國際新聞,解析新聞事件與台灣的關聯性,例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或敘利亞戰爭對台灣的影響。

身為媒體監理機關,何吉森說,NCC的角色十分尷尬,「理論上我們不想多介入,但我們又不能沒有具體作為。」

為了鼓勵廣播電視提升國際新聞節目質量,NCC在2月提出的「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中,明定主管機關可獎勵設置國際新聞專屬部門和專職人員,自製國際新聞有績效的廣播電視公司。

此外,NCC傳播營管處科長黃睿迪說,NCC未來也規劃修訂換照要點,設計重點項目加分方式,對於增加國際新聞報導時數,或國外採訪人力及外電編譯專職人力配置適當的廣播電視公司,給予加分獎勵。

但這項措施對業者具多少吸引力,何吉森也不敢肯定。他說,「最大的問題是收視率」,只能靠業者自律和媒體識讀教育解決,NCC希望與文化部和教育部合作,廣推媒體識讀教育。

何吉森也建議文化部,補助媒體公會或協會,訓練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人員,或戰地記者,提升台灣國際新聞報導品質。

對於NCC的建議,文化部持保留態度。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司長張崇仁受訪時表示,「針對新聞頻道,文化部尊重新聞自主,不做獎勵輔導。」

儘管政府部門看法不同,但媒體識讀教育已開始在學校扎根。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劉慧雯表示,政大已經在高中推廣媒體識讀相關課程,未來希望設計更多大學相關課程。

劉慧雯也建議,台灣應該利用公共媒體提供不受市場機制決定的國際新聞。

「公共媒體必須壯大、正常化。」劉慧雯說:「台灣已經有架構在了,問題在執行。」

公共電視的主管機關為文化部,對此,張崇仁表示,新聞製播應由公視決定。

對於政府是否應介入改善國際新聞製播情形,立法委員和學者立場也不一致。

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建議,NCC要求新聞頻道製播一定比例的國際新聞,才能申請換照,也建議NCC可委託一家新聞單位負責國際新聞製作,其他頻道可共享資源。

民進黨立委林佳龍和國民黨立委丁守中也認為,NCC可鼓勵或要求電視台製播更多國際新聞;但國民黨立委蔣乃辛卻認為,不宜立法規定媒體可播什麼,不可播什麼,這樣做恐違反新聞自由,媒體應該自行決定,是否要播出更多國際新聞。

國際新聞不賣座 媒體取捨難

國際新聞專題3(中央社記者李建緯、吳家豪、侯姿瑩台北21日電)對於閱聽大眾的抱怨及學者的嚴厲批評,媒體本身並非全然不知,有些業者還努力設法改善。

中天新聞副總監賴慶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就說,中天有許多國際新聞相關的節目,「希望大家看到我們的努力」。

賴慶美表示,中天電視台十分重視國際新聞,也很注意觀眾的收視習慣與喜好,在每天2小時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中,至少有20分鐘屬於國際新聞。

中國廣播公司新聞部經理馮小龍則認為,台灣電視台把國際新聞不足怪罪到收視率低,「實在非常短視」。

在新聞界工作超過30年的馮小龍認為很多觀眾只是單純的看,不會花心思分辨,而媒體就應該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引導觀眾開放胸襟,擴大視野,只要新聞從業人員堅持下去,長久下來,國際新聞一定會有市場。

馮小龍表示,中廣雖然沒有自行採訪國際新聞,但是國際新聞約佔中廣整體新聞1/4至1/5左右,都是由資深編輯篩選外電,再由台灣角度編譯成中文播報給聽眾。

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宗智也說,聯合報固定有整版國際新聞,並且視新聞重要性增加或移至頭版,「其實,很多媒體都很用心。」

但是,張宗智也道出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的疑惑:即使媒體努力提供國際新聞給閱聽大眾,到底有多少台灣民眾會關心?

以TVBS 4月8日開始製播的純粹國際新聞節目來說,5月6日1小時節目的平均收視率為0.28,比同時段播報國內新聞為主的節目為低。

無獨有偶,中央通訊社每天發出約500則新聞,其中至少200則為國際新聞,但是比例雖高,卻很少嚴肅、知識性的國際新聞能進入點閱率排行前幾名。

中央社總編輯呂志翔表示,社會大眾缺乏國際觀,對國際新聞興致索然。他說,要扭轉這種現象,須要政界、教育界與媒體共同努力。

台灣國際新聞報導不足的現象,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建議引進外國的節目,包括香港鳳凰、大陸中央電視台等國際新聞較多的媒體。

對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不以為然。她說,中央台的新聞可以是一個選擇,但是不宜「把電視台做好的節目整個移過來」。

陳曉宜強調,新聞要有多元的觀點;舉例來說,對於美國波士頓爆炸案中,車臣裔嫌犯的種族背景,美國CNN與中東半島電視台的報導,可能迥然不同。

她也提到,國內的電視台沒有足夠的資源在世界各國派駐記者報導國際新聞,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利用外電,但是外電的來源必須多元。

而且,她說,最重要的是各個電視台要把國際新聞時段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