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7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馬有志舊金山灣區密比瑞市報導)在紀念抗戰76週年之際,7月6日下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主持下的「重寫抗戰史」座談會上,六位抗戰史實教授、學者阮大仁、肖如平、賴小剛、郭岱君、周珞、以及吳景平就「抗戰史」的幾個重大研究項目舉行演講。有多位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學者、教授參加了這次座談會。
郭岱君說,「重寫抗戰史」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旨在利用新公開出來的「蔣介石日記」、中國國民黨檔案和宋子文、孔祥熙等中國近代領導人檔案,能夠還原歷史;同時,還要兼顧和周延各方的立場和想法。
她表示,「重寫抗戰史」計劃有幾個任務,一是要說以前沒說過的,二是說清以前說不清、眾說紛紜的,三是說出以前不能說的。
郭岱君說,現在,世界上有好幾部抗戰史,有黃埔、國民黨、中共、日本、英國、美國等;但是,這些抗戰史都有站在自己立場上講述歷史的問題。「重寫抗戰史」有一個在美國能夠讓各國學者參與、客觀重寫歷史的有利條件。計劃年底出第一本書,一共將出版3、4本書,需3、4年才能完成。
阮大仁:守住四川 奠定抗戰基礎
獨立學者阮大仁在發言。(右起)阮大仁、肖如平、吳景平、賴小剛、周珞、郭岱君。(攝影:馬有志/大紀元) 首先發言的是舊金山的獨立學者阮大仁。他認為民國政府的抗戰戰略是成功的,基本上把驕傲的日本兵牽著鼻子走。阮大仁在談「潼關與石門:戰時四川的防衛」的議題時,談到了民國政府早在1936年10月的洛陽會議上制定了抗戰三大戰略原則,既實施持久戰、改變日軍從北向南的進軍路線、避免與日軍在平原作戰。抗戰勝利靠的就是這些原則的實現,國民政府成功地在四川建立了抗戰根據地,迫使日軍在山區作戰,最終拖到了抗戰勝利。
阮大仁談到,蔣介石派出最得力的嫡系將領胡宗南守陝西潼關、陳誠守鄂西三峽和石門、杜聿明守雲南,守住了通往四川的唯一的三條通道。抗戰之中,這些守將一直沒有讓日本人踏足四川一步,從而「奠定我國長期抗戰獲勝基礎」。
阮大仁說,這些將領的穩守,堪稱是中華這條大船中的壓蒼重物,保證大船在大風浪中平穩不翻,功不可沒。
肖如平:「以戰求和」的策略
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肖如平,在題為「從一二八到八一三,此中有深意」的發言中,談到了蔣介石「以戰求和」的策略,及抗戰初期「不抵抗」政策的苦衷。
肖如平表示,抗戰中上海有兩次大戰,一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當時國民政府思想上沒有戰爭準備,戰必敗;軍事上也不能兩面作戰,不可能同時對付日本和瑞金的中共;三是經濟上國庫空虛。這些就是抗戰初期「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他表示,所以,等到5年後的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抗戰,國民政府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抗戰條件:一是國家統一、軍力提高、稅改成功;二是提前做了精心的軍事戰略準備和戰術工事。這場戰役是主動出擊,從戰爭層面上,取得了戰略的成功。
賴小剛:蘇聯「雙重外交」政策的禍害
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助教授賴小剛,在題為「縱橫捭闔,詭秘莫測:戰時中蘇關係」的發言中,講述了蘇聯「雙重外交(Double Game)」的陰謀:一方面與中國中央政府外交,另一方面通過其代理人中共領導各地方實力派(包括國民黨)來直接插手中國內務。蘇聯的目地是為了保護沙俄時代的既得利益,包括中東鐵路路權;其結果主導了國共合作和分裂、東北易幟、西安事變、新疆、內蒙等諸多問題的發展,甚至誘發日本對中國東北利益的擔心。
賴小剛談到了國民政府「聯共政策」屬於無奈。後來同意內蒙古的獨立,也是在蘇聯幾乎已經佔領新疆時,提出以新疆和東北換內蒙古,加上蘇聯對內蒙已經幾十年的實際軍事佔領、國民政府被迫急需與蘇聯簽約等情況下所為。
賴小剛提出,蔣介石認為他真正瞭解斯大林,稱他為「知己」,就是知道斯大林虎視內蒙和中國的野心。
賴小剛表示,國民政府被迫「聯共抗日政策」的後果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但是導致了國民政府的傾覆。用阮大仁的話就是,「國民政府在抗戰中點燃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周珞:汪精衛被誘騙走上不歸
獨立歷史學者周珞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的演講,「汪精衛及汪精衛政權」,試圖開始重新認識汪精衛。周珞在演講中談到汪精衛的悲情英雄色彩,他與蔣介石的不同在於,汪過份地相信日本人,對於抗戰也抱悲觀態度。
周珞表示,汪精衛是被日本一步步誘騙走上不歸路的,和談是國民政府開始的,一開始和談的條件是保留中國主權和日軍兩年內撤軍,但後來全都變了。用淘希聖的話講,「我吃了,發現不對,立刻吐掉了;但是汪先生吃了,發現是毒藥,還是吞下去了。」
周珞表示,汪精衛的偽軍,只打共產黨,不打國軍。當時的國軍的空軍,只要跳傘,一定主動去找偽軍,馬上就會被解救出來。
郭岱君表示,汪精衛問題的研究,資料不多,對於他是不是賣國等議題,「重寫抗戰史」團隊還在研究、未下定論,現在還是以討論會的形式進行。
吳景平:國民政府戰時經濟是奇蹟
吳景平講授在發言。(右起)賴小剛、周珞、郭岱君、吳景平。(攝影:馬有志/大紀元)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景平,在題目為「牽一髮動全局,戰時財政問題」的演講中,講述了抗戰財政問題的艱難。他認為,抗戰中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在經濟上,是一個「奇蹟」。
吳景平表示,首先,中日兩國國力懸殊,國民政府當時實際控制的7省在開戰後半年就全部淪陷,政府還遷都重慶。戰時,通商口岸被日本控制,經濟發達地區被日本佔領,戰火破壞生產力,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相當嚴峻。
他說,但是,奇蹟產生了。國民政府沒有破產、銀行體系反而加強、金融市場可以掌控、工業體系正常維持、農產品徵收逐年增長、交通和郵政也正常運作。在戰時75%的政府支出都無法產生經濟回報的情況下,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
吳景平把這些「奇蹟」,歸功就於國民政府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外,還提到了美國、蘇聯、英國的外援,及國民們整體對於抗戰的付出承受、和犧牲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