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迎端午 傳統習俗慶佳節
台灣已無轉播龍舟賽實在不像過端午節,尤其中午吃飯沒有看到選手趴在龍頭奪標就更不像過端午了T-T!
還我龍舟轉播賽來!
五月五日迎端午 傳統習俗慶佳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吳廷暉龍舟奪標》
此畫為《楚辭.漁父》,畫中屈原臉色憔悴的樣子,漁父傾聽屈原的苦訴。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圖為香港今年端午節所舉辦的龍舟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另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台灣人所吃的大多為三角形包法的粽子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所以日本文獻中就載有「大唐粽子」。
端午食粽的民俗在歷代詩人筆下得到了充份表現。唐代詩人鄭谷曾寫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種九子粽後吟詩贊:「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詠藜園的粽子。
宋代陸遊在其的詩作《乙卯重五詩》中寫道: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的端午節民俗。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此詩反映出當時江南端午民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懸艾葉、菖蒲:
民眾在家門口放置艾草、 香茅及榕樹葉避邪。
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暑氣交互轉換之時,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被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是斬除妖魔的「三種武器」。
膾炙人口的詩句「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出自唐代殷堯藩的《七律.端午》。這兩句詩已說明當時懸艾葉、喝蒲酒風俗之盛行。這首詩十分知性,情感真摯,特錄之如下: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詩的大意是:少年時候一到過節特別高興,年紀大了卻因過節感慨萬分; 不效仿懸艾符以避邪的習俗,只求喝點蒲酒聊聊世道太平。頭上的髮絲一天一天的白了,石榴花卻一年比一年更鮮豔。歷來無論賢愚一生轉瞬即逝,有多少人湮沒又有幾人青史留名。
本文以宋代張榘的詩作《念奴嬌》作為結尾,這首詞把紀念屈原的情懷與端午吃粽子、賽龍舟、懸菖蒲等端午民俗盡收詞中:
楚湘舊俗,記包黍沉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
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
青杏園林,樽煮酒,當為澆淒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上一篇:報導美網路監控 記者:還有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