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人話講人情的會議風氣
在台北的日子,我所參加的會議,總結起來有幾個鮮明的「缺點」,一是很吝嗇──主辦方花錢很節省,開會時間很節省,會場讓人沒法睡覺;二是說人話,少官話,官員常常很沒面子──官員發言沒有講稿是常態,有講稿是例外,沒廢話,沒套話,沒空話;當官的經常被當面出糗,常很沒面子,官不聊生;三是會場把關不嚴,不管有多大的官在場,不看證件就讓記者隨便進。
物資摳門內容大方
剛來時,不懂台灣政府部門的「規矩」。一次,主辦方通知記者中午12點在文化部樓下集合,統一乘車前往。我想,既然是主辦方主動電話邀請參加,又是安排在吃飯時間集合,應該會請大家吃飯吧。結果,與我持一樣想法的大陸媒體記者,都餓到下午5點也沒吃上飯。活動結束,到了晚飯時間──還是沒飯吃。不僅記者,包括龍應台在內的所有參會人員都沒安排飯吃。幸好主辦方工作人員很細心,在前往考察的車上給每個記者提供了糕點,臨時充了饑。
有的會議也會有飯吃,但絕沒有「大餐」──所有人員,無論是坐在嘉賓席的高官、大佬,還是坐在觀眾席的普通參會人員,一律每人一個便當。包括高層次、高規格會議,均是如此。
某次高雄市政府邀大陸駐台媒體前往採訪,吃飯時,新聞局新聞服務科(請注意「服務」2字)編審告訴我,政府部門接待和開會,都有預算,不敢亂花錢。他表示很抱歉,接待不周,「如果不是請你們來,我們平常還吃不上公費餐」。
以我過往的經驗,會議材料及其裝訂的精美程度,往往能體現一個會議的「檔次」。如果以這個標準衡量,台北的會議多數「檔次」不高──會議材料大都是簡單的幾頁紙,還是很廉價的紙,且正反兩面都印有文字,沒有精美的包裝,沒有紀念品。我所見過唯一一次有紀念品的會議,是每個人吃完便當後剩下的快餐盒,上面印了「會議紀念」字樣,各自自己洗了帶回去。
更「摳門」的是,每次都要將參加會議的「採訪證」或「出席證」的塑料卡交回,下次會議還可循環利用。
會場的布置也大都很簡單,沒有張燈結綵。給來賓提供的純淨水,多是小瓶裝或杯裝,沒有在會議桌上擺滿香菸或各種水果盤的情景發生(茶歇時可到會場外自行享用主辦方準備的簡單茶點)。
雖然主辦方物資上很「小器」,但對會議的內容,各個主辦方絕對「大方」,絕對開放。我進入任何會場,從未被阻攔過,到了會議報到處,只需說明身分,放一張名片,並被熱情地引導到採訪區。如果會議討論過程不宜公開,主辦方會讓記者在會場外等待,安排專門的場所供記者休息,待會議結束,出席會議者就會發布會議討論的結果,並接受採訪。
有馬英九參加的會議,我曾擔心進不去。但實地體驗發現,僅多了一道「安檢」程序,工作人員要求我自己打開包,隨意看了一眼就讓進,連證件都不看。我常在心裡暗想:他們也太不嚴格了!
「官不聊生」的台灣社會,政府官員參加會議經常狼狽不堪,但官員們對於不同聲音所給予的大度與寬容,也令人感慨。最有趣的一次是文化獎頒獎典禮。獲獎者是著名導演侯孝賢。就在頒獎禮舉行的當天上午,侯孝賢帶領一批文化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到文化部抗議樂生療養院的文化古蹟因修捷運而遭到破壞。
官員寬容對待異聲
下午的頒獎典禮上,侯孝賢從行政院院長江宜樺手中領獎之後,又當場痛斥行政部門管理不力,末了,他還號召台下人士參加大遊行。回到台下,他就坐在他所批評的行政部門首腦江宜樺的身邊,毫不尷尬。更「不識相」的是,頒獎禮結束後,侯孝賢就在會場的大門口舉行記者會,再次控訴政府對古蹟的破壞。
對於這些讓政府和官員「沒面子」的異樣行動與聲音,政府部門及官員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們坦然、大度而寬容。既未取消授獎給侯孝賢,頒獎典禮也並未因為請願活動而推遲。侯孝賢發表「與授獎無關」的講話時,麥克風也沒有意外失聲,會場更沒有「突然停電」。他在會場外開記者會,沒有人出來阻撓。相反的,在會場上,文化部長龍應台笑著主動提及侯孝賢上午的請願和陳情,表態很重視他反映的問題。頒獎禮結束後,文化部還專門就樂生院問題發出新聞稿,表達對此事的態度。文化部是台灣所有媒體的主管機構,但參加頒獎禮活動的所有媒體與記者,都沒有接到「不許報導」或「淡化報導」樂生院問題的任何通知與招呼。
不管是參加官方的會議還是非官方會議,會議的發言者,絕大多數都是脫稿演講,且絕不講屁話、套話和官話,這是台灣官員開會的基本特點。
說人話,是對參會者的基本尊重。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在「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茶會」這種重大場合,雖然使用了講話稿,但仍脫稿談及自己剛看完回顧短片時的個人感受,以及當年的一些小故事。板著臉孔高高在上教訓人,空喊口號,在台灣官員的身上是找不到的。
在台灣的會議上睡覺,是件不大容易的事。發言者一般都會想盡辦法,或者講故事,或者曝私事,或者說道理,皆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精彩絕倫,吸引與會者認真聽下去。此外,每個人的發言一般都很緊湊,很多會場設置了警鈴,提醒發言時間已到。至於發言後的互動和提問,更是常見機鋒,那種激烈的爭辯往往讓人感到緊張而刺激。
發言前問候與會者
我還注意到每次開會時的一個小細節。發言人上台開始發言時,一般都會先問候與會者:「大家早安」、「大家好」。「早安──」「好──」會場內的人們會給予大聲的回應。在最開始,我以為這是場內人們與發言人之間互動式的戲謔,我甚至一瞬間想起了小學生每次上課前問候「老師好」,而老師回應「同學們好」時的那種場面,感到有一絲滑稽。但很快,我慢慢地體會並明白,這種互動和對白,實際上體現出的正是一種文明社會裡,經久養成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尊重。這似乎更顯出了我們常見的一種場景──發言者問候一句「大家好」之後,根本不給聽的人回應的時間即開始說下一句話,或者僅得到一陣零零星星劈劈啪啪的掌聲回應──那種「禮貌」性問候是多麼虛偽。
說人話,有人性,講人情,互相尊重。會風中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規矩」,更是一種價值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