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根據古籍《淮南子.天文訓》、《歲時百問》、《曆書》所云,春分後十五日,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清明」。 此時節後來加了寒食禁火、踏青、掃墓的習俗,成為清明節。這天華人會利用假日到祖先墳前掃墓祭拜。 (大紀元圖庫)
清明節
在中華民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孔子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健在須盡孝,父母不在要「慎終追遠」。4月4日清明節,對講忠孝仁義的傳統華人來說, 體現了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
傳說中,清明又是每年度三大鬼節之一。清明鬼出門,七月半鬼亂竄,十月初一鬼回家。三大鬼節是華夏獨有的最富親情的節日,因為活著的人們總也忘不了為那些逝去的親友亡靈燒一些零花錢。寒食祭靈,清明掃墓,在唐玄宗時定為國家節俗制度,「編入五禮」。白居易有詩《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至宋代,寒食清明,「太學」放假兩天,「武學」放假一天,師生為先人掃墓,以弘揚傳統美德。
江南一帶古時流行清明踏青游春。宋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描繪:「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王禹偁《寒食》吟詠:「今年寒食在高山,山裡風光亦可憐。稚子就拈花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寒食、清明亦是古代全民健身運動日,走馬,放鳶,鬥雞,蹴鞠 (踢足球),劈阮,彈箏,相撲,說書,登山,拔河,露營,野餐,飽嘗天地春色人間樂趣。國人瀟瀟春雨濡心田,翹盼清明艷陽天。
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次要的節日。而清明節掃墓是宋代以後出現的,由於寒食、清明節日日期相當接近,漸漸的不再有明顯的劃分,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中華民國為紀念黃帝之功績,並表達對民族遠祖之崇敬,於1935年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1998年起清明節前一日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
清明節傳統習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等,所以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也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富有特色的節日。
此文節錄自 大紀元 慎終追遠 清明節在台祭祖人潮絡繹不絕
上一篇:顛覆想法 莎翁其實是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