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編譯■李威撰
耗時耗力的國際氣候談判,常陷入利益喬不攏的僵局。故不少科學家及政策制定者認真思考,「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未嘗不是一個可讓地球冷卻的辦法。支持者認為,人類有能力讓地球暖化,也應該有能力靠科技讓地球降溫。
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環境科學家威格力(Tom Wigley)表示,地球工程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未來的預期目標與現階段的可行辦法之間存在偌大的鴻溝,展開地球工程可謂是折衷的辦法:一方面阻止災難發生,另一方面拖延時間,讓人類有時間開發生產乾淨能源的新科技。地球工程的支持者,包括了歐巴馬的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霍德倫(John Holdren)。
基本上,地球工程可概括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太陽輻射管理(SRM),目標是減少來自太陽的熱;第二類是移除二氧化碳,旨在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後者較無爭議。但部分生態人士認為,重新塑造生態系統的地球工程好比是「科學怪人」,有潛在的風險。
科技攪亂生態平衡
大多數的地球工程,目前仍停留在電腦模擬階段。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氣候專家桑福德(Todd Sanford)表示,地球工程未實際展開的原因,包括風險過高、後果難預料及管制不易等。
迄今,最浩大的一次地球工程實驗發生在今年7月,於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海域進行。企業家魯斯.喬治(Russ George)傾倒1百公噸的硫酸亞鐵(iron sulphate),刺激大量浮游生物生長,覆蓋海平面1萬平方公里,該技術被稱為海洋施肥,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碳。許多民營公司已承攬類似計畫,欲發展成可營利事業。
蒙特婁的康柯達大學地理學教授馬休斯(Damon Matthews)表示,當地靠海維生的原住民,起先支持該計畫,相信有助於增加鮭魚數量,隨後卻認為自己被騙。馬休斯說,類似計畫會「激烈改變」海洋生態,其後果「難以預測」。
▲為防止旱災發生,稻米生產大國泰國派出飛機,在中部巴蜀省執行人工降雨計畫,圖攝於2007年4月4日。(圖文/路透)
地球工程影響範圍甚鉅,但目前缺乏相關國際公約可加以約束。在加拿大進行的增加浮游生物實驗,也許只能按禁止在海洋傾倒廢棄物的《倫敦公約》加以規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雖要求暫停地球工程,但本身不具法律約束效力。
地球工程的支持者,認為自然界最典型的一次地球工程,是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的爆發。當時大量二氧化硫噴入高空,將陽光折射出地球,使得地球冷卻,並且在1992至1993年間,導致地表接受到的陽光減少10%。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可靠人力複製這次的經驗。
根據50名頂尖科學家及經濟學者所作的《氣候脆弱性監測》(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報告,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1.2兆美元。但《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8月刊登一份研究指出,派飛行器或熱氣球執行地球工程,到高空散發粒子以減少陽光照射量的經費,1年不超過50億美元。
不過,此舉存在一些風險。譬如,改變將雨(雪)模式、平流層臭氧消耗,以及白霾覆蓋天空導致海洋酸化,進而破壞海中生態平衡。
各國恐疏於減碳
儘管科學界推動地球工程研究,並增加這方面的預算。但部分環保人士擔憂,傾力投入新科技的研發會增加「道德風險」,使得各國不會認真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相信人類能扮演上帝,有能力左右氣候。
不過,地球工程的支持者表示,就算各國通力合作,願意立即大量減少排放,但氣候暖化的改善,需要數十年才能看見成果。加上政治人物來來去去,難保不會有選舉壓力。因此,地球工程是更快、更好的辦法。(整理自《半島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