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5 17:11:12綺羅

日本地震頻繁恐使富士山噴發? 日本官方:危言聳聽

  日本地震頻繁恐使富士山噴發? 日本官方:危言聳聽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頻頻發生地震,如果地震太過頻繁,可能搖醒深睡中的富士山?有日本媒體報導,沉寂已久的富士山可能因此噴發。靜岡縣危機管理部官員岩田孝仁(いわた たかよし)表示,這個說法應是危言聳聽,因為富士山周邊的地震活動並未增加,也無火山噴發徵兆。

富士山實際上仍是活火山,不同於台灣的陽明山已成為休火山。富士山最早有兩座山峰,因多次噴發,已成為一座山。日本歷史上,有多次噴發記錄的富士山,在西元864年至866年間,流出的岩漿形成現在的精進湖與西湖。

岩田表示,火山爆發之前,24小時嚴密監視的日本氣象廳一定會發現徵兆,如有異狀會立刻撤離附近居民。實際上,火山噴出岩漿的防災工作,因為岩漿流動慢,比起猝不及防的地震或海嘯,相當簡單。富士山這位沉睡的巨人,一旦被搖醒,會為日本帶來什麼狀況,讓全球地質學家關心。

沉寂300年的活火山 地震頻繁 日嚴防富士山爆發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十三日電】

最近日本雜誌經常報導,三一一大地震後地震頻繁,可能驚醒沉寂三百年的活火山─富士山。靜岡縣危機管理部危機報導官岩田孝仁表示,此說似乎有點危言聳聽,富士山周邊的地震活動並未增加,也沒有火山爆發的徵兆,但仍然要做好萬全的防災準備。事實上,火山爆發的避難防災要比地震、海嘯容易許多。

富士山是座活火山,最早富士山有二個山峰,因為多次火山爆發而變成現在的一大座山,富士山最近的二次爆發發生在西元八六四年和一七○七年。

日本平安時代富士山發生多次火山爆發,八六四年至八六六年之間流出的岩漿改變了當地的地形,形成現在的精進湖和西湖等。

一七○七年在寶永地震後第四十九天,富士山發生火山爆發,這次則有大量的火山灰噴出,最遠達江戶城(即現在的東京),之後已超過三百年沒有再爆發過。

岩田指出,火山爆發之前會有徵兆,日本氣象廳等單位持續進行廿四小時監視,若有異狀會立刻發放警報,通知附近居民避難。火山爆發的形態不同,避難方式也不同,原則上分三種:

第一種岩漿型,因富士山的山體很大,火山爆發後岩漿流速慢,約廿四小時才會流到山腳下的城鎮,因此附近居民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避難,比起地震和海嘯的避難時間算是充裕的。

第二種火山灰型,火山灰若是少量則在屋內避難即可,若是大量則必須依縣政府規畫的避難途徑事先避難,此時避難的時機就十分重要,因此富士山所在的靜岡、山梨、神奈川三縣已組成協議會,以便在適當時機通知居民避難。

第三種因火山爆發引起的土石流,是最難預測且避難困難度最高的一種,夏天造成的災害還好,最怕的是冬天發生夾雜著雪水的土石流,很可能像河流一樣的往下洩,此時反而到高處避難才是逃生之道。

溫泉勝地伊豆半島海底 發現活火山

 

▲日本靜岡縣伊豆半島。(圖/取自維基百科)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以溫泉著名的日本伊豆半島,研究機構利用無人海底探測機在外海100公尺深處進行調查發現,多處冒出約攝氏200度高溫的海底噴泉,研判伊豆半島的海底可能存有活火山。

據日本新聞網報導,位於靜岡縣的伊豆半島是日本著名的溫泉勝地,更以小說和電影《伊豆舞女》(日語:伊豆の踊子)而出名。

今年7月、8月間,日本國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小組使用無人海底探測機,對伊豆半島附近的海底100公尺深處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數十處熱水噴泉,最高溫度達到攝氏194度。

報導指出,探測機還發現硫磺等固體物以及從噴泉口冒出的碎石,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認為,伊豆半島附近海域存在海底活火山的可能性很大。

據維基百科介紹,伊豆半島接近菲律賓板塊附近,經常發生地震,經地熱能加熱的地下水會隨地殼變動而湧出成為溫泉。

▼日本靜岡縣伊豆半島。(圖/取自日本國家旅遊局)



原文網址: 溫泉勝地伊豆半島海底 發現活火山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15/114516.htm#ixzz29MUMFVug

 

調查:大阪今宮車站底下新地震斷層 恐帶來大災難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311地震後,當地學者積極探測各地地震斷層的活動情況,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一份調查顯示,大阪市浪速區地下可能存在一個新地震斷層,恐帶來大災難。

根據《日本新聞網》報導,文部科學省所發現的斷層屬「上町斷層帶」的分支,剛好位在JR大阪環狀線今宮車站附近,若發生地震,後果則不堪設想,文部科學省研究人員表示,今後有必要重新調整周邊的基礎設施、鐵路及建築物的耐震度。


▲大阪環狀線上的今宮車站,底下可能存有新地震斷層。(圖/取自日本JR官網)



原文網址: 調查:大阪今宮車站底下新地震斷層 恐帶來大災難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11/113365.htm#ixzz29MUZiZ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