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 17:43:17綺羅

朝鮮時代婚禮 講究相逢是緣相敬如賓

 

朝鮮時代婚禮 講究相逢是緣相敬如賓

                               韓國傳統禮儀專家安晞材談傳統結婚的意義
                                     

      2012年9月22日,在首爾雲峴宮再現朝鮮高宗明成後嘉禮的一個場面。

                                              (攝影:全宇/大紀元)

 

【大紀元2012年10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孝彬韓國首爾採訪報導)「越是分擔家務的夫妻離婚率越高」。一個打破社會觀念的研究結果成為了人們議論的話題。挪威的社會研究所在過去的4年間對8000對夫妻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夫妻共同分擔家務的家庭比夫人自己負擔全部家務的家庭離婚率要高約50%。研究人員分析共同分擔家務的夫妻相對來講不認為結婚那麼神聖,而因誰做了更多事的問題吵架的可能性很高。

不知從何時起,夫妻間的「不同」被當成了「差別」,其實,傳統的男女是在陰陽不同的基礎上建立的相互調和的關係,並不是差別的概念。古人講「夫義婦順」、「夫和妻柔」、「相敬如賓」,像史劇中經常上演的那樣,夫妻間相互要用敬語,要相互尊重對方。

過雁盟約信義

現在的人們對夫妻間的恭敬一詞已經生疏了。頭腦中對以前的夫婦的那種相敬如賓的畫面也已經沒有甚麼概念了。但是從體現精神文化形態的「儀禮」上還可窺見古人的價值觀。1866年的朝鮮末期在雲峴宮舉行的高宗明成後嘉禮作為王室婚禮禮法的典範,是保存最完整最能體現出古人結婚意義的婚禮形式。146年前的這個儀式每年先後兩次再現給大眾,弘揚傳統婚禮的美德。

今年9月中秋前,在雲峴宮可以看到高宗明成後嘉禮。這天的活動中,親迎禮是從新郎方面向新娘送雁的奠雁禮開始的。親迎禮是新郎帶走新娘的儀式,只在引入儒教的朝鮮王室進行。因為在民間還是按照傳統在新娘的家裏舉行婚禮。但是奠雁禮卻是不管在王室還是民間都不可遺漏的,大雁是婚禮的第一順序的彩禮。


韓國傳統禮儀專家安晞材介紹傳統婚禮的價值觀。(攝影:全宇/大紀元)

曾演出過6次高宗明成後嘉禮的安晞材(52歲)是「韓國的場」的代表(「韓國的場」是專門舉辦韓國傳統儀式演出的民間團體),對奠雁禮他解釋說:「大雁一生都像一體一樣,從不分離,成群飛翔,因為大雁的這個屬性,自古就被認為是貞節和信義的象徵。」眾所周知,大雁從不拋棄自己的伴侶,即使對方死了,也決不會再找別的伴侶。因此新郎送大雁是盟誓「夫妻的信義」。

古人認為男女婚配由上天賜予

現在說起「傳統婚禮」,人們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媒人。但是傳統禮儀專家安晞材說:「回溯朝鮮時代以前,對男女相遇的本身很重視。」新羅時代的金春秋和文姬,薯童和善花公主,高句麗時代的溫達和平岡公主,他們的相遇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這些年輕男女都是在運命般相遇的同時,歷經了種種艱難,但是堅守信義,做好夫妻的本分而成為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

古人認為結婚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神所賜予的,相信人間社會的活動是由因緣關係造成的。男女相遇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義,夫妻是白頭偕老的存在。

安晞材表示,不管是朝鮮時代的儒教禮儀還是之前的婚禮,全都發現有類似的思想體系。他說:「在儒教禮儀定下之前,人們認為主管人間結婚和子女的神是三娘神。因此生孩子時煮海帶湯要先敬三娘神,然後再給產婦喝。」

到了朝鮮時代,人們則認為是離開人世的祖上神靈給倆人結成的關係。安晞材說:「結婚之前,新娘的父親要去祠堂告知祖上婚禮,新郎也是帶著新娘去拜見祖上。婚禮儀式上也要先用酒敬天地,然後才是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

現代婚禮觀念對傳統的衝擊

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日漸流行的奢侈結婚儀式日益暴露出弊端,結婚儀式舉行的必要性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但是安晞材表示,禮節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無論在東西方,維持社會的禮法都是一直存在的。

她說:「夫妻結為姻緣是讓曾完全是他人的兩個人成為最親近的人,走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安晞材用竹子做比喻解釋說,「人生就像竹節,在要進入一個新的節的時候,在每個結的地方都要舉行重要的儀式作為區分前後的標誌。」

《詩經》曰:『天生蒸民』。如現代人所說的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古人認為是天賦人命,並由此賦予了人間的秩序。「父母-兄弟-朋友-上司與下屬等,人與人之間有著美好的關係。所有活著的人的關係基礎是父母-兒女,而這個的開始正是夫妻的因緣。」

把結婚儀式當作顯示自己的手段,隨著這種風氣的不斷蔓延,也有人質疑舉行婚禮的必要性。但是「(能否成為夫妻)要到禮堂走一趟才知道」這句很普通的話,其實也反映出在現代人的腦海裡也存在著對儀式的嚴肅性的認識。

結婚第一天,在洞房前有先吃東西的儀式叫「食口」,象徵著新添了人口的喜慶,兩家由此也真誠地迎接媳婦和女婿。

「在高句麗時代舉行婚禮時,新郎家只給新娘家送豬肉和酒,沒有別的禮物。新羅時代也是一樣。後來在高麗時代也只是喝酒吃飯分享快樂。到了高麗後期,貴族間開始產生一些弊病,而進入朝鮮時代又重新形成了新的風俗。」

對要成為家人的人持有禮節就是禮物。在朝鮮時代新郎家給新娘用作嫁衣的裙子、采緞,那就是最高的禮遇了。家境比較好的家庭還加上一些布料,但是也不可以超過10種。新娘嫁過來的時候穿的衣服認為很重要,去世後還要穿著那套衣服入棺。

安晞材認為現代社會逐漸小家庭化,跟父母分開來住,這樣結婚時需要的東西就變多了,這就成了弊端的開始。以前只要準備禮物就可以了,而現在又加上一棟房子和全新的生活用品。

小家庭化實際上是因經濟至上的理念所造成的現象。隨著價值觀的改變,本是別人的兩個人結合時開始算計自己的利益得失。以前王朝時如果把結婚作為擴張權力的手段,那麼國家就開始走向衰敗。而當「組成家庭』的結婚本來意義消失後,弊病也就變得更深了。

傳統擇偶條件與現代觀念的差異

最近一家婚介企業進行的關於對伴侶的條件問卷調查給人不小的衝擊。4年裡在向120多個國家的未婚男女對配偶條件要求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 排名第一的是,女性看重男性的經濟實力,男性看重女性的外貌,而性格卻是次要的。

在朝鮮時代也是根據條件選拔王妃的。以全國的士大夫家的未婚女性為對象,經過三次審核選拔而出。但是從高宗明成後嘉禮來看,明成皇后被選為王妃的理由宣佈為「代代相傳的有道義的家門」和「德才出眾的女性」。

可見,當時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好的配偶條件中,品性佔第一位。若想讓女兒成為王妃,或是執掌權力,就要培養女兒的品性修養,而不是裝飾美貌。因為一個家庭如果想要走正,女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今卻將女性外貌視為擇偶的第一條件,卻不知道真正尊重女性人格的社會反而是古代。

(責任編輯: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