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釣魚台/評現代化海巡艦艇的頂尖對決
透視釣魚台/評現代化海巡艦艇的頂尖對決
2012年9月30日 00:00
文/陳維浩
9月25日蘇澳漁民赴釣魚台周邊海域捍衛漁權,海巡派出12艘巡防艦艇護航,與日本海上保安廳數十艘對峙與相互噴水,最後全體漁船平安返航,海巡成功達成任務。台灣展現保衛領土的政治動作,讓世人皆知,不過從執行技術面,這結果卻並非偶然,也非一朝一夕可實現。
就船艦技術角度,海上保安廳巡視船的先進程度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大小船艦眾多,海上勤務經驗也極豐富。要與其抗衡,首先是保有性能不遜色的艦艇,其次則是正確的戰術。
例如本次保釣事件中,日方將多數千噸以上大型船艦留在釣魚台主島四周,擋住繞島與登島進路,將高速靈活的一兩百噸小型巡視船艇放第一線以對付漁船與海巡艦艇,即新聞畫面中,與我方周旋的艦艇。
這些艦艇,包括數款「180噸型巡視船」與一百噸「30公尺型巡視艇」。舷號為「PS-」加上兩位數編號的180噸型,可說是日本高速船的代表作之一,最初是在1985年追蹤疑似北韓高速間諜船失敗後所設計建造,1988年起服役。其船體與船樓結構以輕量的鋁合金打造,採深V形與圓形組合的船身,兼具高速與巡航性能;艦橋靠近船身中央,減少高速航行的不適,排煙口則設置於船艉兩側,後方甲板也放置小艇,並以機械臂施放與回收。
▲噴水中的180噸型眉山號(PS
15),為2011年4月完工的新船,遠從日本德島縣調來支援。(圖/海巡署提供)
「180噸型」最突出的是航速,安裝兩種型號的三菱柴油機,總功率達9400匹馬力,以中央一具噴水推進器(water
jet)與外側兩具可變螺距槳葉推進,高速使用兩側螺旋槳,噴水推進器主要是用於低速航行時轉向,最高速度達三十五節(時速公里)。
在建造四艘後,1992年起,海上保安廳將180噸型略加改良,船體略擴大,增加淡水糧食的裝載量並改善住艙,強化外海持續執勤能力。
第一批「180噸型」高速巡視船於建造當初,前甲板裝有一挺人力操作的12.7公厘機槍作為武裝,第二批「180噸型」完工時也加以延續。但後來所有的「180噸型」都換裝附有紅外線夜視與射控裝置的遙控二十公厘多管機砲。
採用可於船內操作的火砲,首要考量當然是人員安全,其次則是準確度。但與務求將敵艦或來襲空中目標一舉摧毀的軍艦火砲不同,各國海巡艦艇的武裝較接近警械,執法時可用於射擊船舶行進方向或船身非重要部位,發揮嚇阻力,必要時才對人船進行致命攻擊,因此在搖晃的海上,遙控砲塔比起人力操作的準確度更高,不致誤射誤傷。此外海上保安廳也全天使用曳光機砲彈,不只方便瞄準,也透過砲口連動的電視或紅外線裝置蒐證影像,用於後續司法程序。
▲本次對我方漁船噴水的日本巡視船,僅為少量最新的180噸型。(圖/海巡署提供)
第二批「180噸型」共建造6艘,不過到1999年日韓兩國簽署新漁業協定,賦予兩國海巡可在專屬經濟海域(EEZ)取締非法撈捕權利,於是日本再針對「180噸型」加以修改,2000年首艘稱為「捕捉機能強化型」的180噸型開始服役後,受到2001年北韓間諜船的教訓,再對船體外型、動力部分進行較大設計修改,改裝三座同型高速柴油機與兩具噴水推進器,略擴大船體並修改V形船底,推估船速已超過三十五節,操舵性能更佳。此款「捕捉機能強化型」至今目前已有9艘服役,且後7艘都是2009年起陸續交船的最新艦艇。
「捕捉機能強化型」維持遙控機砲武裝,但於機砲座後方再增設消防與鎮暴兩用的高壓水槍,這不僅是外觀特徵之一,也成為這次釣魚台事件裡對付我方船隊的主要「武器」。事實上遙控高壓水槍並不是什麼新科技,只是過去多半都裝於消防救難船,或兼負消防的港勤拖駁船,對大多數船舶起不了多大影響,但針對想定中的漁船,因排水量小且漁民通常在甲板作業,倒能作為有效壓制工具。
這次保釣事件,「180噸型」被大量集中,且從影像來看,有3~4艘是配備高壓水槍的「捕捉機能強化型」。雖然台灣有人批評海巡反擊的水槍不如日方,但如果注意觀看,日方發動水槍攻擊的艦艇也就這幾艘,而這也是其目前的大半家底,因為這些船不僅是遠從日本各地調集,其中還有服役才幾個月的新船也被派往釣魚台,顯見日方對這次台灣發起的保釣行動也不敢輕忽怠慢。(本文由《軍事連線》雜誌授權刊出)
▲日方180噸型較早期船型,並無遙控高壓水槍設計。(圖/海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