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0 22:44:02綺羅

美重返亞洲 要記取中東教訓

 

社評-美重返亞洲 要記取中東教訓

旺報【本報訊】

一部由美國猶太裔作家巴賽爾拍攝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引發伊斯蘭世界反美風潮,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受攻擊,大使及3位館員受害,歐巴馬總統的中東政策受到嚴厲考驗。

無論基於穆斯林的憤怒,或是恐怖組織的精心策畫,歸根究底還是源於美國中東政策的失衡。穆斯林襲擊反美風潮顯示,美國雖促成了埃及、突尼斯、利比亞等國的政治改革與民主轉型,卻未能贏得中東國家普遍的民心。

9月11日當天,美國駐開羅使館最先受到示威群眾的包圍,埃及總統莫爾西事後的譴責聲明,顯得溫和而被動,他領導的「伊斯蘭兄弟會」亦未因此勸阻反美群眾。試想每年獲得美國約20億美元援助,又受惠於「阿拉伯之春」的莫爾西政府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對美國還有敵意的國家,難怪希拉蕊會感嘆「悲劇怎會發生在美國幫助解放的國家」。

美國的中東政策長期受到伊斯蘭國家的反感,關鍵在於美國的單邊主義與立場偏袒以色列。阿拉伯世界強調伊斯蘭宗教認同,反對外力干預並堅持傳統生活方式,原本就勉強接受美國半強制性的「大中東民主計畫」。約旦國王阿不都拉二世認為,「本土自生」的改革才能確保民主成果,代表了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對美國民主催生角色的質疑。

美國對中東國家政治民主化的期待過高,輕忽了伊斯蘭世界的感受。近兩年來,美國社會或海外駐軍陸續發生多起褻瀆可蘭經的事件,多源於美國人的輕忽與傲慢。一部反伊斯蘭宗教的影片,固然與美國政府無關,但華府官員的坐視該影片在網路流傳3個月而無應對,直到9月上旬因埃及電視節目渲染釀成悲劇,才做出亡羊補牢的措施。

中東政策偏袒以色列,在華府政治人物心中儼然已根深柢固。今年5月中旬,歐巴馬針對中東與北非變局而闡述新的中東政策,他表態期許以巴雙方能依1967年的邊界線為基礎重啟談判,最終不敵美國猶太團體的壓力,不僅被迫改變說詞,還被以色列總理納唐雅胡當面駁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7月底訪問以色列時有關「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與「尊重以色列攻擊伊朗權力」的一番言論,更足以說明美國輿論偏袒以色列的程度。他在一場募款餐會上把以巴雙方的貧富懸殊歸因於文化因素,除了進一步激化中東人民的反感外,也印證了美國的中東和平理想,始終都停留在想像階段。

華府對外政策的出發點既然著眼於自身的戰略利益,民主、價值觀、經援或軍售難免成為達成戰略目標的工具。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並引發劫持美國使館人質事件迄今,舉凡美國援助過的伊斯蘭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埃及或利比亞等),先後皆發生過反美風潮。美國若還不能記取教訓,歷史終將不斷地重演。

當下的美國對中國政策似乎正在複製大中東民主模式。華府一方面在國際間散播中國威脅論,妖魔化北京的外交作為,試圖製造「民主是東亞和平唯一途徑」的氛圍;另一方面又刻意偏袒日本右翼分子,縱容日本、越南與菲律賓不斷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

中國終究不是巴勒斯坦。美國如果仍延用這種簡單化的零和思維去面對東亞領土爭端,不僅無助於緩和東海與南海的緊張情勢,難以建構長期和諧與合作的中美關係,還可能因此承受日本軍國主義復甦之害。

為避免重返亞洲政策帶給東亞地區新的動盪,美國確實需要記取中東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