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7 19:46:29綺羅

中華人民共喝國

  中華人民共喝國
  • 2012-06-07 01:25
  • 旺報
  • 【(林士清/高雄市)】

 我曾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附近的餐館,看到一副有趣的對聯:中華人民共喝國,共產主義酒是好。

 中國大陸的飲酒文化讓我又愛又恨,酒量是膽量,酒瘋是作風,在小店叫上一些烤串,老闆在一旁炒個兩盤下酒菜,手裡叼個煙,大夥天南地北湊合著,興致一來桌上又多了幾瓶啤酒,平時三五好友相聚如同小戰場,訓練酒品就是從小地方開始累積,這種庶民文化極有風味!

 位於北大的西門雞翅就是這樣好玩的店,桌上若是沒有幾瓶燕京啤酒,北大學友很難分析出方文山歌詞的創作風格,和胡適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改革倡議,竟然有精神上的關聯;場景換到清華的西門雞翅,若非幾杯二鍋頭下肚,這群團派學生不會告訴你清華校園內大興土木,其實牽扯到十八大會議前的暗潮洶湧。

 稍為正式的餐宴,和你喝酒者不再是同儕或學生,而是年齡或資歷比較深的前輩,本質上存在一種目的性,喝上一頓酒,省去九千九,請吃一頓飯,省去幾十萬,你也不知道老闆或領導私下又帶了什麼酒,但他們都強調絕對不是假酒。

 如果是圓桌包廂便顯得更危險,此時飲酒氣氛如同一個競技場,每個位置的桌上起碼放3個酒杯:開胃的啤酒杯、舉杯的紅酒杯及敬酒的白酒杯,從初次見面請多多指教的禮貌性敬酒,到兩岸統一或中華民族團結強盛,一飲而盡,所謂酒後吐真言,敬酒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畢竟在大陸的喝酒文化,就是要顯現你沒酒量就是沒膽量,酒瓶代表著你有多少水平,會喝就是代表有面子,這點兩岸的飲酒風格倒是十分雷同,能千杯不醉者,堪為領導才能。

 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做為媒介可以產生很多用途,但什麼是好酒?基本上是投其所好的問題。某次,一位來自東北赴上海念書的朋友,看到我在商店挑青島啤酒時略為不滿,於是順手幫我換成哈爾濱啤酒,並表明:這瓶我請了!我對燒酒或白乾的種類也是好惡分明,茅台是遠近馳名的天下好酒,其蒸餾後的微焦味拿來細細品嘗堪為風雅,但拿來乾杯一飲而盡,後勁卻顯得太強,若喝到假酒第二天必然頭痛不已。

 在大陸最怕就是喝到假酒,我在廣州的朋友每次出國都愛買酒,他說在加拿大買到的五糧液,一喝就是高純度的,在中國大陸喝得反而覺得雜質太多。

 酒可詮釋中國文化發展史,中國人對酒的命名亦有地域文化及歷史典故的累積。在大陸有句諷刺官場喝酒文化的順口溜:茅台酒,衙門走,一切請託杯中有;五糧液,送書記,照單全收別客氣。暗指有禮走遍天下,無酒寸步難行,基層幹部要受到高層賞識靠得也是酒量,官場和商場一個樣,打油詩是這麼說:能喝八兩喝一斤,這種幹部黨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種幹部要培養;能喝白酒喝啤酒,這種幹部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種幹部不能要。我一位朋友在台資企業任職,最近因業務需要調派昆山,上司暗示他:酒量好不好?在大陸,酒場便是戰場,酒瓶就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