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2 19:28:58綺羅

大陸茉莉花開不開?

  茉莉花革命 當局嚴控花不開
  • 2012-05-12 01:03
  • 旺報
  • 【記者盧葦/整理】

 評論解讀2011年的2月,由網路號召的「中國茉莉花革命」,在寒冷的冬天並未開花。中時資深記者在新書中,細述當時現場。

 中國共產黨雖靠著人民革命取得政權,但面對這波來自北非、埃及的「茉莉花革命」,背後都夾雜著勢如破竹的網路傳播效應,這就讓戒慎恐懼的中南海領導人心生警惕,高度恐慌。因此,從2011年年初開始,中國網管展開新一輪的資訊管控:「茉莉花革命」被列為百度、新浪等網站的敏感詞;胡錦濤多年前訪問肯亞與孔子學院學生合唱《茉莉花》的網路視頻,也悄悄地被屏蔽了。

 就在海外網路綿密出現號召在中國境內發動「茉莉花革命」的同一天,2月19日,中共中央黨校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會議。兼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主持開班式,胡錦濤發表了有關強化對「網路虛擬社會」管理的政策講話。

 胡錦濤對做好社會管理提出8點意見。最受到關注是第7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資訊網路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準,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

 數以億計的中國網民雖然是以虛擬形式存在的,但它的超大規模與可能爆發的無限能量,卻不是把它視為「虛擬社會」,就可以等閒視之的。「網能載舟,也能覆舟」,中南海領導人深知網路社會所具有建設性與破壞性的特殊意義。

 茉莉花開了嗎?

 胡錦濤講完管理虛擬社會的「胡八點」隔天,駐京媒體關注焦點,已從中央黨校轉移到王府井大街。2月20日,午後1時。從王府井地鐵口的新華書店,走到王府井北口,即金魚胡同新東安市場的人行徒步區,假日人潮,熙來攘往。佇足徘徊在大街上,觀望、等候看熱鬧的人顯得特別多,但有趣的是,從群眾疑惑表情、公安或便衣神祕的眼神來看,各方都不確定茉莉花是否會「開花」。

 北非「茉莉花革命」的傳播效應,其實,在農曆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即已在大陸各地蠢蠢欲動。2011年2月19日,博訊網開始流傳一封匿名投稿,宣稱將在大陸各城市發起「中國的茉莉花革命」,帖文並號召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13個城市的居民,在2月20日下午2時,前往各城市指定地點集會,高喊口號,表達對高房價、高物價、高失業等等的不滿。

 儘管通知是匿名、虛擬的,也可能是有人惡作劇、造謠的,但這項極富創意的「網路動員」手法,確實對中國的公安與國安部門帶來空前的維穩壓力。

 被指定作為集會地點的王府井麥當勞店,從中午開始,布滿便衣人員,監視著大街上的人潮。我點了雞肉漢堡套餐,選在店門口坐定位,赫然發現四周都是體型壯碩,神情專注盯著窗外的便衣,他們每人手上都只是一杯咖啡或可樂,臉部共同的表情,就是冷峻地監視著大街上群眾的動態。

 雖然不像嘉年華會,但洶湧人潮卻有假日的歡樂氣氛。在麥當勞巧遇了幾位來自日本、新加坡、英國、台灣的同業。我們正聊著,身旁出現一位自稱在北京打工的中年男人,表情詭譎地聽我們聊天。隨後,神祕地低聲問道:「茉莉花開了嗎?」突然間,新聞同業們面面相覷,周遭原本詭異的空氣裡,爆出了陣陣的笑聲。

 神似台灣早年社運

 「北京天冷,天候條件不夠,看來花兒開不了了!」我開玩笑式地回他一句,陌生路人卻認真地回應:「哎,網路組織者缺乏動員經驗,茉莉花要在中國開花,恐怕不容易啊!」大街上突然冒出來的陌生人,讓我想起80年代,台灣黨外抗爭時期,在台北街頭經常出現的「街頭評論家」。不同的是,那天在大街上數以千計的群眾,並沒有任何人敢於站出來,對各項不滿議題,公開表達異議。

 下午2時,現場人潮超過上千人(包括數以百計的各國記者、難以數計的便衣),但抗議示威狀況並未出現。網路號召「定點集會」,或許只是有人對當局的惡作劇而已,不過,因兩會開幕在即,中國當局出動的維安警力仍是相當驚人的。

 北京街頭場景與台灣早年群眾運動所呈現的狀況相當神似:群眾十人、記者百人、警察千人。統治者愈缺乏自信,意外事件爆發的機率,相對升高。

 

弄巧成拙 塑造茉莉花英雄

  • 2012-05-12 01:03
  • 旺報
  • 【本報訊】

 網路流傳的「茉莉花革命」並沒有在中國出現,但北京的戒備與網路監控,並沒有鬆懈跡象,對境內維權人士、網路活躍份子的監管,依然緊迫盯人;對境外新聞網站的封鎖,依然嚴格把關。

 尤其,4月3日,公安機關在北京首都機場將準備出境赴台參與藝術活動的艾未未帶走之後,更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境外媒體傳聞艾未未無端遭到拘押,可能與他涉及網路散播號召「茉莉花革命」的訊息有關,因此,茉莉花的後續動向,再度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

 艾未未遭公安以「經濟犯罪」罪嫌羈押81天後,6月22日,新華社再度報導說:「鑒於艾未未認罪態度好、患有慢性疾病等原因,且其多次主動表示願意積極補繳稅款」,北京公安機關現依法對艾未未取保候審。

 艾未未獲釋回家,對守候在其北京住家門口的媒體三緘其口。據了解,公安機關釋放他的條件是,艾未未在未來1年之內不得透過網路媒體等管道對外發言。

 「艾未未事件」成為海外輿論觀察中國是否出現「茉莉花革命」動向的指標,網路媒體對事件的源起與效應,更與2012年秋天的中共十八大連結,並賦予高度政治意義。近年來,艾未未既聲援維權人士,調查川震豆腐渣工程,以至策畫前衛表演藝術,嘲諷黨國統治體制,早已被北京視為政治異端。

 北京演出《捉放曹》,因擔心艾未未搖身一變,成為具有號召力的「穆罕默德」或「戈寧」,北京採取雷霆手段,制敵機先,希望讓異端與謠言消弭於無形。然而,北京弄巧成拙,過度反應,缺乏自信的草率處理過程,反而把艾未未塑造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潛在「茉莉花英雄」。

 (摘自印刻出版《北京.光華路甲9號:駐京採訪札記》,作者王銘義為《中國時報》主任記者、北京特派員)

 

社評-中國茉莉悄悄綻放

  • 2012-05-12 01:04
  • 旺報
  • 【本報訊】

 今年2月,重慶公安局長王立軍躲進美國大使館,拉開薄熙來案序幕。4月26日,被長年軟禁在家的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奇蹟式突破層層警戒,逃進美國大使館,終於有希望離開中國,赴美留學。

 許多人把薄案和陳案相提並論,其中的共通點是美國大使館。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無庸置疑,隨著中美戰略關係的複雜化與經濟利益的相互牽扯,美國力量的確會對中國社會產生若干穿透作用。但更值得注意的,應該是微博網路言論對中國社會與政治所扮演的推波助瀾角色。

 薄案至今,人們無法由官方媒體得到太多資訊,但網路上流傳的內幕,比電影劇本更精彩。不知真假的王立軍自白書,描繪薄王從夥伴到敵人過程的細節。無法求證來源的微博帖,鉅細靡遺敘述著谷開來和海伍德的同居情,甚至還有薄熙來製造空難謀殺政敵的故事。

 眾所皆知,網路資訊多為假,中共也大力整頓微博,要消除泛濫的「謠言」。但不可否認,薄案中許多消息,是首先透過網路流傳,外界半信半疑,事後卻證實為真。不管是否有人故意釋放資訊,事實顯示,中國5億網民已藉助資訊科技的力量,讓大陸封閉的政治體系稍稍透明化。

 陳案發生至今,大陸官方媒體極為沉默,新華社僅報導「據了解,山東省沂南縣人陳光誠於4月下旬進入美國駐華使館停留6天後自行離開」。從這則新聞,世人完全無法得知陳光誠在美國大使館6天中的遭遇,更無法知道中美兩國就此人權議題角力的過程。

 大陸蓬勃發展的網路,提供世界機會,同步參與此案的進展,甚至影響中美兩國處理陳光誠案的發展方向。大陸媒體雖然隻字不提,但5月2日陳光誠步出美國大使館,抵達朝陽醫院當晚,許多人就從臉書得知,陳在醫院完全孤立無援,甚至連晚餐都沒得吃。陳光誠因而心生畏懼,改變要留在中國的決定。

 台灣人幾乎同步知道陳光誠的遭遇,發現中國並沒有落實對美國的承諾,相信美國維權人士也同步掌握訊息。次日,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立即召集緊急聽證會,美議員在聽證會現場和陳光誠通了電話,陳明確表示希望來美休養。通話內容現場播放並在網路上流傳,全世界動起來援救陳光誠。可以說,現代資訊與傳播力量,改變了陳光誠的命運。

 3月中,網路流傳中共高層對如何處理薄熙來案產生不同意見,情節太過聳動,官方展開了連串打擊謠言的行動。3月底北京當局逮捕了6人,同時封閉16家被指傳播謠言的網站;龍頭網站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更被迫關掉評論跟帖的功能3天,但是,禁止微評的3天之內,微博的轉發功能反而大幅度增加,網路上的消息仍然像燒不盡的野草,春風吹又生。

 微博已經成為中國民眾得到資訊的主要渠道,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更指出,「微博將直接改變中國社會生態和政治語境」。誠然網路流傳多謠言,但資訊不透明往往是謠言的溫床。第一手資訊愈少,人民分辨資訊真假能力愈低,官方壓制資訊渠道,是助長謠言的原因。

 薄案和陳案都顯示「微博政治」日益壯大。政治人物應該了解,自己每一個行為、決策,甚至一顰一笑都將接受大眾的檢驗,資訊封鎖的年代已經回不去了。中國特色的茉莉花革命悄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