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6 17:48:59綺羅

工商時報五月國際財經專題

  德「外交雜誌」出版台灣特刊
  • 2012-05-06 07:27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德國「外交雜誌」(Diplomatisches Magazin)5月號出版「台灣特刊」,慶祝馬英九總統就職。德國政界和經貿界人士及學者發表專文,雜誌並專訪中華民國駐德國代表魏武煉。

 柏林-台北友好小組主席、國會議員威爾許(Klaus-Peter Willsch)在特刊導言中指出:「台灣現任總統馬英九在總統選舉中以優勢勝選連任,此次投票顯示,台灣人民希望政府對中國大陸之和解政策能持續下去。」

 他表示,「作為柏林-台北友好小組主席,我很高興配合選舉結果,在外交雜誌出版台灣特刊,慶祝馬總統就職。」

 威爾許表示,台德關係發展著重於經濟、科技及文化方面。他指出,「台灣與德國經貿關係密切,但在政治方面卻未得到應有之待遇,我們一些議員同仁覺得很遺憾,積極謀求改善。台灣國民免簽證進入申根國家及台德避免雙重課稅協議之簽署均是我們努力之具體成果。雖然台灣方面對德國的『一中政策』表示尊重,但『一中政策』對我們有如緊緊的框架。我們小組成員將繼續努力,排除在此框架內之障礙。」

 德國經濟和科技部國務秘書奧托(Hans-Joachim Otto)以雙邊經貿關係發展為題的文章指出,台德經貿關係緊密穩固,並且有繼續開展的潛力。

 奧托表示,「台灣是德國在亞太第五大貿易夥伴,也是亞洲最具吸引力的市場。2011年雙邊貿易額創新高達130億歐元,而且進出口平均,約各佔一半。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矚,台灣的資訊和通訊以及科技新領域的發光二極體(LED)及光電(Photovoltaik)產業均居全球領先地位。」

 他特別指出,台海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台灣成為德國及歐洲廠商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橋頭堡,也是這些廠商直接投資中國大陸之外的另一項選擇。」

 另外,他也指出,「德國在台協會與台北駐德國代表處於2011年12月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該協定有利於雙邊貨品、服務業、資本及勞務的交流往來,使得台德經貿更順暢。」

 德國經濟辦事處在特刊中介紹,辦事處在台灣設立30多年,致力於推動台德關係,未來將繼續深耕,計劃中的交流活動包括邀請德國乳酪生產業代表團到台灣作市場考察、與北萊茵邦的醫技業合作辦理台灣市場考察之旅、在法蘭克福舉辦台灣業者投資研討會,以及組織台灣業界人士赴德考察建築物能源效能方面的科技。

 學者蘇起應邀發表專文談台灣前景。他表示,「隨著兩岸在經濟上的整合程度加深,台灣亦已成為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模式。台灣價值不再被視為對中國大陸國家統一的威脅,尤其在市場改革、流行文化及新聞自由方面。台灣價值作為中國大陸的典範已開始浮現。」

 蘇起指出,「再度勝選的馬總統應該針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努力與在野陣營共同打造新的國內共識,同時確保台灣享有與其貢獻相稱且更有尊嚴的國際地位。」

 「台灣人民長久以來陷入不公義的孤立,但對他們的民主成就相當自豪,他們現在必須接受民主賦予他們為區域穩定肩負更大責任的事實。」

 在雜誌編輯的專訪中,中華民國駐德國代表魏武煉說明了台灣在科技發展及吸引外來投資方面的策略,以及能源政策及教育政策重點。他也談到台灣積極從事援外工作。

 在法蘭克福的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辦事處也特別以圖文介紹台灣豐富的觀光資源。1010505

什麼稅都不奇怪

  • 2012-05-06 01:15
  • 工商時報
  • 【林佳誼】

 隨著美國經濟走疲,阮囊羞澀的地方政府也紛紛想方設法增闢財源,因此產生出貝果稅、裸露稅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稅目。

 ■Buying a bagel in New York? Be careful that'll be taxed -- unless it's whole, cream cheese-free, and you're not enjoying it in the shop.

 想在紐約買個貝果嗎?那可得小心被課稅,除非你買的貝果尚未切開、沒有塗上奶油起司等配料,而且還不能在店內享用。

 真的是什麼都「稅」,什麼都不奇怪。現在在美國,不僅有專門針對貝果來課徵的稅,還有皮草稅、藍莓稅、裸露稅、刺青稅。儘管這些課稅名目乍聽之下令人發噱,然而全美幾億人口得乖乖按規定納稅,可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長期積弱不振,許多地方經濟也大受打擊,因此各州政府竟不約而同,紛紛想方設法開徵新稅,以各種千奇百怪的稅目,來充實財庫。

 稅目百百種 財庫飽飽

 例如緬因州盛產藍莓,幾乎全美的藍莓都來自這裡,所以緬因州也想盡各種方法來對藍莓課稅:每個種植、經手、處理、銷售或購買藍莓的人,都必須繳納每磅1.5美分的稅金。

 而明尼蘇達州卻選擇對皮草產品開鍘。無論是在明尼蘇達州產製、運輸或銷售皮草大衣或任何皮草製品,當地州政府都會額外課徵6.5%的稅。但可想而知的是,這層層稅收最後大概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若你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看中某件皮草製品,最好是多多比價,才不會買貴了。

 還有,位於美國中西部的猶他州規定該州轄內以全裸或局部裸露方式所提供的服務,都必須課徵10%的裸露稅。其實猶他州民風保守,本來就對裸露行為比較排斥,但該州仍特別針對裸露服務加徵稅收,似乎頗有同時增加財源與遏阻裸露風氣的一舉兩得之效。

 至於阿肯色州,則是課徵6%的刺青稅,連身體穿洞或除毛除痣等服務,也包含在課稅範圍內。

 但無論上述各種稅目有多麼千奇百怪,可能都還比不上下列這項稅收要來得令人匪夷所思,那就是賓夕法尼亞州的空氣稅。

 美國萬稅 連空氣也要稅

 空氣也要課稅?這聽起來或許像是個笑話,但是在賓州,如果你想從內部是真空或加壓狀態的販賣機購買物品,便得多付出一筆銷售稅。

 同樣是販賣機,加州則是對水果販賣機課稅。

 加州人素來喜愛追求健康飲食,而或許正是為了鼓勵健康風氣,加州州政府不對新鮮水果課銷售稅,除了販賣機的水果之外。只是如此一來,販賣機水果不但無法讓顧客親自挑選,又還得加上多達33%稅,恐怕也很難吸引人們購買了。

 對於美國各地政府什麼都「稅」的普遍風氣,紐約稅務專家、著有《小生意大點子》(Big Ideas for Small Business,暫譯)的威爾特曼(Barbara Weltman)表示,諸如此類希奇古怪的稅目,就是因為各個州政府財政困窘,才會絞盡腦汁想要提升稅收,以趕上人口與貨物的成長。

 而她也認為,隨著美國聯邦赤字突破15兆美元,各級政府勢必還會越來越努力提升稅收。因此,未來美國的稅收制度,恐怕也難免會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奇怪了。

 

印巴搶水大戰

  • 2012-05-06 01:15
  • 工商時報
  • 【林國賓】

 擁有核武的印度與巴基斯坦老是為了喀什米爾與恐怖主義活動等問題劍拔弩張,如今水源爭端愈演愈烈,勢必讓兩國緊張關係進一步升高。

 ■The waters of the Indus River have long been one of the main points of contention between the rival neighbors.

 印度武勒爾(Wular)湖是位在喀什米爾峽谷的知名觀光景點,一點都看不出會是個是非之地,但近來已成印度與巴基斯坦水權大戰的焦點所在。

 印度政府打算在湖口的吉赫稜河(Jhelum)興建一座水壩,以便在冬季河水枯水期時引進湖內的水供下游使用。此一舉動觸怒了向來交惡的鄰國巴基斯坦,巴國一口咬定印度心懷不軌,刻意要藉此把持對其國內下游農戶水源的控制權。

 其實,印巴在此問題僵持不下已有數十年之久,即便期間兩邊舉行多達15次的正式談判依舊無果;雙方最近一次碰面是今年3月底,但談歸談,一點共識都沒有。

 武勒爾湖水壩一事不過是印巴水權大戰的一個戰場而已,兩國為了印度河與像是吉赫稜等支流的相關水源之爭一直吵個不停。

 巴國憂心水量減少

 巴基斯坦是農業為主的經濟體,而且高度仰賴印度河與其支流的水源,其擔心上游水源遭截自是可以理解,印度老是動腦筋要在上游蓋水壩,使其合理懷疑印度動機可議,甚至公開指控新德里當局擺明就是要讓巴基斯坦的缺水問題惡化,掐住他們的農業生產與經濟命脈。

 印度駁斥巴方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的依據,純為一派胡言亂咬人。該國政府還說,印度蓋水壩主要用意是進行水力發電,或是吉赫稜湖的圖布爾(Tulbul)水利計畫,為的是滿足像是促進全年貿易等的其他發展需求。

 印度印度河委員會主委亞倫加納森(G. Aranganathan)指出,在各項建壩計畫的初期階段,印度在填滿水庫後僅取用夠發電機運轉所需水量,未影響流進巴基斯坦的任何水流,「絕對沒有攔阻或減少巴基斯坦水源供應的問題。」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先人領袖很早就預知水權將是引發兩國陷入紛爭的一項大問題,所以在歷經冗長費力的談判後,終於在1960年達成協議簽訂「印度河條約」,藉此確立邊界水權的歸屬,根據該項條約,往東流的比亞斯(Beas)、拉維(Ravi)與薩特萊傑(Sutlej)河掌控權歸印度,向西流的印度、傑納布(Chenab)與吉赫稜河則歸巴基斯坦。

 印度河條約受考驗

 然而,條約中最具爭議的地方在於有關水源如何分享的條款,由於隸屬於巴國的河川會先流經印度,條約中允許印度可以取水供做灌溉、運輸與發電之用,但也對河水沿岸的建設計畫明定禁止規範。

 該項條約解決了兩國長久以來的水權紛爭,也通過後獨立時期3次戰爭的考驗,只是到了21世紀初,條約的約束力備受空前的挑戰。

 水權之爭愈演愈烈最大的原因在於巴基斯坦陷入空前的缺水危機。原本還是蒼翠富庶的農田如今常出現無水乾涸的處境,農田無法種植非同小可,因為巴基斯坦人有半數仰賴農業為生,農業部門高占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

 專家指出,巴基斯坦缺水主因包括不當的國家水資源管理、不具生產力的農業實務、基礎建設老舊與儲水設備不足。氣候變遷也有影響,據荷蘭前不久完成的一份研究指出,受冰河縮減的影響,預估印度河河水到2050年時將減8%。

 但在巴基斯坦當局看來,導致該國缺水問題的頭號禍首就是死對頭印度,都是因為印度在上游蓋水壩與相關的水利工程,害巴基斯坦無水可用。


失業的理論與現實

  • 2012-05-06 01:15
  • 工商時報
  • 【于國欽】

 國內「非典型就業」的人數大約是70萬人,他們的薪資偏低,以去年而言,人力派遣及臨時僱用者的每月平均收入僅19,038元,遠低於一般工作者的36,400元。

 ■依最新的國民所得統計,我國民間消費自76~85年期間有9年的名目成長率超過10%,民國78年甚至成長18%,隨著薪資停滯,近5年民間消費平均名目成長率已降至2.5%。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可以創造充份就業,市場之所以會出現失業,是因為人們期待過高的工資,如果降低這個期待,即可獲得企業的僱用,失業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知名的新古典派學者皮古(A.C.Pigou)在所著的「失業論」裡就認為,長期而言,失業問題總可以透過工資的調整來醫治,但凱因斯在《一般理論》這本書裡卻提出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影響失業的原因極複雜,工資的調整並非解決失業的良藥。

 工資是不是影響失業的主因?從近年台灣的調查統計裡可以發現,求職者如果願意接受低薪的工作,確實可以讓失業人口減少一些,以去年為例,失業人數裡約有25%已尋得工作,只因待遇太低而不願屈就,至於其他75%的失業者多數是連工作都找不到,就算願意屈就也沒機會。

 這份調查說明,降低薪資期待只能略微改善失業,想創造充份就業還得另覓方法,但令人好奇的是這些不願屈就的失業者,他們期待的薪資究竟有多高?答案很令人訝異,去年他們期待的每月薪資只有28,988元,還低於一般薪資水準(經常性薪資)36,803元,這只能算是很卑微的期待而已。

 工資調降 無助失業困境

 事實上,這些年台灣求職者對薪資的期待可說是一年比一年低,若以求職者所期待的實質薪資而言,5年來更已降低了6%,失業依然未得到醫治。

 雖然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失業問題可以藉由工資的調降來醫治,惟台灣近1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調整工資根本無法改善失業困境。非但無法改善,由於薪資減少,消費趨於保守,更有害於經濟。

 10年前台灣民間消費成長率經常超過10%,近年只有3%,消費動能下滑透過產業關聯擴散到總體經濟,又影響了企業的僱用意願,年復一年,台灣正落在這樣一個失去成長動能的循環之中。

 非典型就業 不治本

 這正是台灣當前的處境,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相信古典經濟學家的見解,認為失業者只要降低對工資的期待,即可獲得工作,失業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於是,10年來市場上出現愈來愈多的人力派遣、臨時僱用等低薪的非典型就業機會,人們也被迫降低自己的工資期待去低就,然而失業問題果然因此而解決了嗎?

 當然沒有,只是讓原來的失業問題轉化成了隱藏性失業問題罷了,這些低工資的就業者名為就業,實則與失業相差無幾。

 許多政治人物都不相信台灣的實質薪資比10年前還低,惟事實勝於雄辯,民國91年,台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還有36,235元,去年已降至34,402元,這意味著領低薪過生活的人已愈來愈多,統計顯示,5年前月收入不到2萬元者只有80萬人,近年卻已升逾百萬人,非典型就業人數更是連年升高。

 10年來,台灣創造了愈來愈多的低薪工作,非但沒有從本質上改善台灣的就業困境,反而讓台灣經濟失去昔日的活力,我們還要繼續創造非典型就業嗎?值得深思。


希臘的人道危機

  • 2012-05-06 01:14
  • 工商時報
  • 【吳慧珍】

 希臘政府拚命勒緊支出,好換得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的金援,但財政緊縮和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更把希臘人逼進饑寒交迫的生存窘境,尤以社會底層受害最深。

 ■A"humanitarian crisis"is unfolding in an impoverished Greek city where a deepening economic crisis has left thousands seeking food from an international charity.

 曾頂著希臘造船重鎮光環的佩拉瑪市(Perama),隨著造船業沒落早不復往日榮景,如今更因國家財政瀕臨破產而民不聊生。這個失業率高達60%的希臘窮市,不堪政府的緊縮措施已陷入人道危機,貧病交迫的居民只好求助國際慈善機構解決溫飽。

 「世界醫師聯盟(Doctors of the World)」2年前在佩拉瑪開辦免費診所,原是為服務窮困移民,但現在收治的病患中,多達80%是三餐不繼的道地希臘人,他們沒有健保或其他社會補助,迫於無奈湧入這裡求醫,順便看有沒有牛奶或麵包可領。

 緊縮政策 懲罰弱勢

 在該診所駐診的小兒科醫師梅莉表示,「我們告訴很多來求診的人:『你的小孩得上大醫院,我們這兒沒辦法處理。』有人卻回說:『我連搭到醫院的1.4歐元公車錢都沒有。』」

 「世界醫師聯盟」指出,大部分佩拉瑪居民每月的生活費不到200歐元(約台幣7,750元),有些家庭好幾個月無電可用,靠燒柴取暖才能捱過寒冬,有些家庭的小孩餓到從垃圾堆中翻找食物。

 慈善診所內的小小候診間擠滿了人,他們不是等著看病,就是要領取裝有豆子、橄欖油、義大利麵和煉乳的免費餐盒。

 50歲的吉亞特拉斯5年來找不到固定工作,靠著這間診所養一家5口,他回憶起無處棲身的他帶著懷孕的妻子,有好幾個月時間以車為家或是睡在墓地,「我們常是有一頓沒一頓的,還在上學的小女兒曾接連好幾天餓著肚子到學校。」

 希臘財政幾近崩潰,雖在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的紓困下得以苟延殘喘,但代價是緊縮預算支出來達到削赤目標,希臘經濟因而連續5年深陷衰退。政府祭出減薪、加稅和大砍退休金等撙節措施,讓多數希臘人苦不堪言,社工人員更指出,從佩拉瑪等城鎮浮現人道危機來看,雅典當局的緊縮政策懲罰到社會最弱勢的一群。

 揮別擺闊 向德國人看齊

 以往希臘人最怕給人小氣吝嗇的印象,他們無不嘲笑德國人進到超市只買1片西瓜和4顆番茄的窮酸行徑,但在爆發經濟危機後,揮霍成性的希臘人也漸漸「德國化」,向德國人的節儉美德看齊。

 根據最近的調查,每10個希臘人中超過8個減少開支,改買較便宜的商品。希臘酒館周六晚上的人潮不再,愈來愈多人開始燒柴火取暖,汽車銷量急遽下跌,自助餐廳、酒吧和餐廳等高消費場所,現在會打出降價時段或其他促銷優惠來吸引顧客。

 這種種跡象顯示,經濟困境已使喜歡擺闊的希臘人徹底轉性。有別過去老愛炫耀自己花錢不手軟,如今希臘人會拚命解釋是用5折特價買到新的平面電視,以掩飾消費的「罪惡感」。

 經濟危機前讓希臘中產階級不屑一顧的折扣商店,現在門外經常是大排長龍。而希臘發起免除中間商剝削的「馬鈴薯運動」後,馬鈴薯價格大跌,就連西裝畢挺的男士也不覺得搶便宜有失面子,樂得扛兩大袋回家。

 效法德國人謹慎支出的習性,雖然未必能拯救希臘殘破不堪的經濟,但很明顯地,希臘人已經開始以此為樂。

哥倫比亞經濟展翼

  • 2012-05-06 01:14
  • 工商時報
  • 【李鐏龍】

 哥倫比亞經濟展開吸引外來投資、本土企業茁壯、中產階級興起這3隻翅膀,飛出奇蹟。

 ■The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trend lines show that Colombia in a few years will surpass Argentina to become South America's second-largest economy.

 南美國家哥倫比亞向來予人「販毒猖獗、暴力充斥、動亂頻仍、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哥國現任財長艾契艾貝利(Juan Carlos Echeverry)回憶他1990年代在美國紐約求學時,最常被問及的事情,就是哥國的毒品交易。

 但現在,據艾契艾貝利表示,當他努力為哥國向外招商引資時,最常談論也最常被問到的,則是哥國的「經濟奇蹟」。

 哥倫比亞經濟展開吸引外來投資、本土企業茁壯、中產階級興起這3隻翅膀,飛出奇蹟。

 外商注資 助長哥國發展

 哥國每年外來直接投資額(FDI)在10年前還不到20億美元,去年卻創下145億美元的紀錄。至於今年,哥國官員預期將上看160億到170億美元。

 協助國際性企業進軍拉美的美國Frontier Strategy集團,近來就聚焦於哥國,強調哥國具備「已和美國締結自由貿易協定(FTA)、位居南半球地理要津、政治及政府較部分鄰國相對穩定、擁有訓練良好的勞動力」優勢。

 德國電梯大廠克魯伯(TyssenKrupp)及西班牙地產開發商B. D. Promoters,是眾多掌握哥國經濟奇蹟的外資企業其中之二。

 克魯伯聲稱早在10年或12年前就決定投資哥國,且情況1年比1年好,目前取得哥國機場、購物中心等建築案的電梯與電扶梯供應合約,仍在搶標其他建案的商機

 B. D. Promoters曾踏遍東歐找尋投資機會,卻都找不到合適目標,最後選中哥國並從08年開始進軍,目前在哥國首都波哥大市中心區進行的開發案,包含購物中心、辦公室、飯店等,計劃興建的2座高塔大樓中,有1座將高達66層。

 本地企業 向外開拓版圖

 哥國Suramericana集團去年打敗眾多國際重量級保險業者,以約37億美元買下ING集團在數個拉美國家的營運。哥國食品大廠Nutresa已在加勒比海地區建立厚實基礎,目前員工總數多達3萬人。哥國製紙及印刷大廠Carvaja公司多年來快速成長,現為拉美同類企業中的第2大。

 上述例子,見證哥國企業展現營運及財務實力,在國內茁壯後,開始大舉向海外擴張。

 經濟學家及哥國官員都認為,哥國政府正帶領其人民脫離貧窮,見諸於哥國去年汽車銷售量是10年前的6倍、電腦與電器用品銷量大增等之上。

 汽車、電腦、電器等銷量激增,即意味家庭普遍已擁有較高所得,也代表著中產階級的興起及快速擴大。

 哥國財長艾契艾貝利預測,哥國的經濟成長及人口發展趨勢顯示,哥國可望在幾年內就超越阿根廷,躍居南美第2大經濟體。


伊拉克變身通訊樞紐

  • 2012-05-06 01:15
  • 工商時報
  • 【顏嘉南】

 政治因素阻礙伊拉克的網路發展,但1條海底電纜將帶領伊拉克進入數位世界,並成為連接亞洲和歐洲的重要樞紐。

 ■Iraq recently took a big step out of isolation and into the digital world when it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was linked to a vast new undersea cable system serving the Gulf countries.

 當全球多數網路使用者將高速寬頻網路視為基本服務時,伊拉克能上網的家庭還不到3%。伊拉克經歷了獨裁政權、禁運制裁,還飽受戰火荼毒,科技進展嚴重落後,但是1條提供波斯灣國家網路連接的海底電纜,將帶領伊拉克進入數位世界。

 Gulf Bridge International公司自2月展開價值5億美元的海底電纜計畫,目前正執行第1階段,將提供巴林、伊朗、科威特、葉門、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大公國和伊拉克高速上網服務。

 海底電纜 伊國復甦希望 伊拉克海底電纜作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海底已有超過100條石油和天然氣管線,電纜鋪設工程需經過多個淺水區,還得避開戰爭留下的未爆彈。

 Gulf Bridge執行長麥基(Ahmed Mekky)表示,「這不是簡單的工程,但這將成為伊拉克復甦的重要基石。」

 伊拉克通訊部長阿拉維(Mohammed Tawfiq Allawi)表示,海底電纜將使伊拉克的網路普及率在2年內提升至50%。新電纜將加速東至印度,西至西西里島的網路流量和電話業務。

 麥基和阿拉維的目標不只是讓本國人民受惠,海底電纜是讓伊拉克成為連接東西方網路的第1步,將為伊拉克帶來豐厚的收入

 麥基表示,「這將使伊拉克成為連接亞洲和歐洲的重要樞紐,對國家發展深具策略意義。」

 中東頻寬需求 年增百分百

 研究機構TeleGeography表示,過去5年中東地區對國際頻寬的需求年成長率將近100%,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地區,增幅是北美的2倍。

 Gulf Bridge並非唯一放眼中東地區的公司,印度塔塔通訊也在3月啟動價值2億美元的計畫,預計為多個波斯灣國家提供網路服務,但不包含伊拉克。有別於Gulf Bridge,塔塔的電纜走陸路經過葉門,繞開運油要道荷姆茲海峽。

 中東地區將有許多新的頻寬加入服務,部分分析師不禁擔心市場將供過於求,但是網路業者輕鬆看待此一問題,認為網路流量滿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塔塔通訊的中東和北非營運主管穆沙利(Radwan Mousalli)表示,「每當興建更多網路系統時,使用率便會較預期加速成長。」

 網路業者將在亞洲和歐洲之間傳輸數據,必須經過地勢特殊的中東地區,真實世界的地緣政治關係也足以構成網路發展瓶頸。

 由於敘利亞人民發起反政府的示威,伊朗發展核武遭受國際制裁,伊拉克頓時成為電信業者眼中最適合的鋪設網路地點。

 沙國連線歐洲 伊國當中點

 TeleGeography分析師茂汀(Alan Mauldin)表示,「如果想從沙烏地阿拉伯到歐洲,非得經過伊朗、伊拉克或敘利亞。若要由三者之中挑出1個最穩定的國家,只有伊拉克能勉強出線。」

 通訊業者表示,除了穩定之外,伊拉克還有1項優勢,波斯灣至歐洲最短的陸路是行經伊拉克,可以避免傳輸延誤的問題。

 Vodafone卡達主管馬奎爾(John Maguire)則指出,「伊拉克擁有絕佳的戰略地位,足以成為歐亞網路流量的轉運站。」


大陸的奶業大國夢

  • 2012-05-06 01:14
  • 工商時報
  • 【李書良】

 大陸發生三聚氰胺(Melamine)毒奶粉事件後,重創大陸乳品的聲譽與企業形象,消費者更是餘悸猶存。但大陸社會仍需安全性高的乳品供應,索性釜底抽薪,乾脆自海外接運送大批乳牛入境,也藉此實現其奶業大國的夢想。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為提供新鮮、安全的鮮奶,今年將有多達10萬頭來自烏拉圭、澳洲和紐西蘭的小母牛登上多層運牛船朝向中國大陸出發,這樣的規模與畫面令人咋舌,堪稱是史上最大的一次跨洋奶牛運輸。

 報導稱,為了滿足大陸境內對牛奶不斷上升的需求,同時重塑境內乳品行業,大陸政府這幾年做出種種努力,上述的全球調運奶牛的行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動。特別是2008年爆發的致命毒牛奶醜聞嚴重影響了大陸的乳業生產,並導致不再信賴國內乳品的消費者轉向了進口牛奶。

 其實,除了滿足自家民眾的需求之外,大陸還希望透過大批進口奶牛,重塑自己的奶業大國夢想。特別在三聚氰胺醜聞發生後,由於陷入財務困境的奶農將奶牛當肉牛賣掉,大陸的奶牛數量損失約15%,剩下的奶牛容易患病,壽命也不長。大陸的奶牛是幾十年前從歐洲進口的,但餵養不科學,平均1年只產4噸奶,而美國奶牛年產奶量能達到9噸。

 提供優惠 鼓勵投資

 今天大陸政府已經確立了生產目標,向大型乳品廠商提供稅收和其他財務激勵,並鼓勵外國投資者帶著資金和技術進入這一行業,同時也在整船購買國外高產奶牛。

 數據追蹤商Global Trade Information Services的數據顯示,自2009牛起,中國大陸進口了近25萬頭活小母牛(即還未繁殖過下一代的母牛)。2011年大陸斥資超過2.5億美元進口了10萬頭國外小母牛,總計大約用了25艘船才將這些牛運回國內。像是去年,南美洲烏拉圭所產的小奶牛,就有15%出口到了中國大陸。

 不過,大陸的動作,讓傳統優質小母牛出口國的部分農戶擔心,未來幾年大陸會從全球牛奶市場的買方,轉變成他們的競爭對手。

 與此同時,由於2009年以來,大陸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奶牛進口國,推高了全球的小牛價格,同時也給紫花苜蓿和公牛精液等市場造成了供應壓力。

 例如,去年中國大陸進口了36.6萬劑牛精液,每斯勒格(slug)的價格約在10美元至30美元之間。價格較高的精液在性別選擇上有優勢,可增加奶牛產出雌性後代的機率。

 此外,美國也出口奶牛需要的飼料,因為中國大陸沒有高蛋白苜蓿的供應,而這正是高產乳量的奶牛所需的飼料。在大陸奶牛餵養需求刺激下,美國苜蓿價格去年因此翻漲1倍。

 報導稱,中國現代牧業董事長鄧九強表示,大陸必須靠自己解決乳品業存在的問題。當前現代牧場擁有15個產業化農場,還有4個正在建設。該公司目前擁有13萬頭奶牛,每年還要進口2.2萬頭,目標是到2015年左右能擁有30萬頭奶牛(包括進口和繁殖的數量)。

 看好發展 外資紛紛搶進

 而看好大陸乳品業的發展潛力,外國企業和投資機構也加入了大陸的奶業大潮。香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泰山投資(Olympus Capital)和德國大型奶業公司Mueller Milch已經投資中國大陸奶業企業;世界最大乳品出口企業、紐西蘭乳業巨頭Fonterra正在修建它在中國大陸的第3座飼養紐西蘭奶牛的牧場。一場奶業大戰正在悄然拉開序幕。

 

波爾多「期酒」革命

  • 2012-05-06 01:15
  • 工商時報
  • 【鍾志恒】

 波爾多兩大酒莊為因應市場變化,對傳統期酒市場採取完全不同的新行銷策略與態度。

 ■Rival Bordeaux winegrowers Chateau Latour and Chateau Lafite unveiled conflicting new market strategies.

 法國波爾多5大頂級酒莊裡的拉圖(Chateau Latour)和拉菲(Chateau Lafite),4月中發表南轅北轍的行銷策略。拉圖要撤出葡萄酒期貨市場,拉菲卻採取降價策略。市場認為拉圖的決定是給市場投下震撼彈。

 拉圖向酒商(negociants)表示撤出期酒(en primeur)市場。期酒是波爾多年來最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葡萄酒在橡木桶裡釀製,尚未裝瓶上市之前,酒莊以期酒方式先向酒商出售一定數量,由酒商在市場經銷。

 拉圖酒莊 投下震撼彈

 拉圖的決定引發酒商憂慮,擔心拉圖要跳過酒商,直接向消費者銷售。逾350家酒商為波爾多在全球推銷波爾多葡萄酒。

 酒商害怕這牽一髮動全身,撼動整個波爾多酒業銷售結構,把酒商的仲介角色給撇開,破壞波爾多每年一度受歡迎的試酒會。

 葡萄新酒要在春季試酒會上,由專家和酒商按酒莊水準和該年份品質來確定價格後,才能讓新酒上市。

 拉菲採取與拉圖相反的策略,給2011年份的期酒大降價。期酒市場被部份專家認為已定價過高,拉菲希望藉降價來提高買氣。此舉被視為強烈支持原來的期酒制度。

 拉菲的2011年份期酒,每瓶給酒商定價為350歐元(約1.35萬台幣),較2010年份均價腰斬。酒商表示,消費市場每瓶應在420到450歐元之間。

 酒商Lilian Barton-Sartorius對此稱讚:「這很棒,他們提早秀出價目對今年相當重要,價目顯示他們努力促銷。」她強調,酒商一直呼籲這做法,讓他們能儘早確定自己能拿到多少配額。

 頂級葡萄酒價格飛漲,讓許多歐美消費者卻步。酒商希望今年能降價以喚回歐美老主顧的心,也希望能因此提振買氣,以確保中國投資人在波爾多的投資能獲利。

 雖然中國是波爾多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期酒重要市場,但中國人去年才開始大舉買進期酒,希望能藉此迅速獲利,因此對酒價下跌而憂心忡忡。

 拉菲、拉圖、歐比翁(Haut-Brion)、瑪歌(Margaux)和慕東(Mouton)等5大酒莊,在態度和定價上最能左右波爾多的銷售方向。但拉圖的舉動卻給市場投下震撼彈。

 拉圖董事長Frederic Engerer解釋,希望拉圖的酒能在飲用與銷售上的時機配合好,因為市場需求殷切,讓拉圖的酒還沒到最佳飲用狀態前就提早被喝掉。期酒特點就是提前把尚未到適飲狀態的葡萄酒賣出。

 酒商憂心其他酒莊跟進

 有酒商指出,波爾多葡萄酒交易商每筆買賣只賺2%,而酒商一般能賺12%到15%。拉圖的舉動會讓交易商因此損失至少200萬歐元。拉圖的做法也許對中國等沒買期酒的新興市場有效,但卻衝擊有數百年歷史由酒商負責行銷的市場。

 酒商強調,期酒買賣已是許多商家、交易商、零售商和酒莊的重要財源,業界擔心拉圖從今年開始撤出期酒市場,會抑制了市場的交易氣氛。英國酒商Simon Staples擔心,若拉圖的模式成功,其他酒莊將會跟進而讓期酒就此終結。

 美國酒商Barbara Hermann認為拉圖是有備而來,有意完全撇開酒商制度,由酒莊建立自己的經銷網絡,可決定把酒賣給誰,至少這一套在美國是管用。


100個龍捲風的周末

  • 2012-05-06 01:15
  • 工商時報
  • 【陳穎芃】

 氣候異常導致美國中西部風災頻率暴增,所幸改良後的風災警報系統將傷亡人數降至最低,但天災頻傳仍使氣候變遷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The fact that it's impossible to draw a straight line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eemingly more turbulent weather doesn't mean we should act as if the two aren't linked.

 4月14日當周周末,美國中西部在24小時內經歷超過100個龍捲風,相當於平常1個月的龍捲風數量。龍捲風的威力不僅將車子、房子捲入空中,且冰雹甚至和棒球一樣大,造成地面上事物嚴重損傷。 值得慶幸的是,原本可能導致上千人死亡的災難只造成奧克拉荷馬州西北一座小鎮6人死亡。堪薩斯州長布朗貝克(Sam Brownback)向CNN電視台表示:「上天已經很慈悲了。」

 龍捲風警報 救命關鍵

 事實上,多數災民能在這波風災中逃過一劫,都要感謝多年來不斷改進的風災警報系統。美國國家氣象局的暴風預測中心這次在龍捲風來臨數日前就發布警報,並強調這次龍捲風「將嚴重威脅生命」。

 相關單位不斷透過廣播電台、電視及手機發布警報,呼籲當地民眾盡快躲進住家地下室或附近避難所。由於中西部民眾對去年龍捲風奪走超過500人性命的記憶猶新,因此這次特別留意警報內容。

 住在愛荷華州西南部的72歲老伯希爾(Larry Hill)就是因為看到電視警報,才能趕在龍捲風襲擊之前躲進地下室,而地面上的住家不久後幾乎全毀。他在災後表示:「我們3天前就得知龍捲風要來了,所以做好一切準備。」

 堪薩斯州氣象局也在14日一早發布警報,呼籲這波龍捲風「可能造成整個社區全毀」,甚至警告「受災嚴重程度恐怕讓當地面目全非」。賽德維克郡緊急應變中心主任鄧肯(Randy Duncan)認為,駭人聽聞的警報是這次傷亡人數降到最低的主因。

 他表示:「民眾對這類警報習以為常,但人心安逸是很危險的事。我們必須打破平時警訊的內容,才能吸引民眾注意。」

 只是,一個周末經歷一個月份龍捲風的異常現象再度炒熱全球氣候議題,而全球暖化與熱浪、大水、龍捲風這類天災之間的關聯也引發更多討論。尤其在2005年卡崔納颶風造成紐奧良嚴重災害後,各界更加關注天災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全球暖化 氣候異常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在3月發表的報告就針對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確實是異常高溫的成因之一,同時也是造成部分地區雨量暴增或長期乾旱的潛在因素。

 然而,調查至今無法確認二氧化碳排放是否造成龍捲風或熱帶氣旋這類風災,主要是因為這方面歷史資料有限。但無論如何,氣候異常對全球經濟帶來的額外負擔正逐年攀升。

 1980年代至今,美國因天災導致的保險理賠損失已從每年30億美元增至200億美元。除了氣候異常這個可能因素之外,各國人口不斷增加且富人不斷移居沿海高級住宅區,也是近年天災傷亡人數增加的另一因素,因為沿海向來是最容易受災的地區。

 儘管各方研究至今無法百分百斷定氣候變遷與嚴重天災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全球暖化多少提高了災害風險,因此若要避免傷亡與經濟衝擊就得先從改善應變措施做起,例如加強龍捲風警報系統或修訂保險條款,讓受災的農民能重振事業。


拓墣產研專欄-Windows Phone的王子復仇記

  • 2012-05-06 01:14
  • 工商時報
  • 【何泰慶】

 iOS和Android先後夾擊下,Microsoft早期的Windows Mobile系統無法施展拳腳,2010年Microsoft大刀闊斧重新改革推出Windows Phone系統,更砸下超過10億美元的宣傳費,試圖找回昔日在PC作業平台的榮耀。

 功能設計大改造

 為了扭轉在行動作業平台上的劣勢,Microsoft推出了全新且獨特的動態磚使用者介面,傳統的Windows介面已不復見,和iOS及Android相比,確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改造1

 既封閉又開放

 有別於iOS和Android系統上塞滿頁面的應用程式小圖標,Windows Phone採用大面積的動態訊息區塊(動態磚)作為標示,可即時推送該磚塊的更新訊息、最新信件行事曆和社群網路動態等,使用者無須再點擊進入應用程式內觀看。開始畫面上也允許使用者自行釘上更多自訂內容如音樂、照片、聯絡人群組等,兼顧了使用者自行定義的需求和一致性的使用介面,其主頁面還有資訊整合中心(Computing Hub)功能,快速整合重要聯繫人、遊戲、音樂、圖片、Office和Marketplace等六大資訊。

 在強調使用者體驗一致的前提下,Windows Phone並不允許手機開發商任意更動介面,對於軟硬整合也相當重視,因此對於Windows Phone的硬體規格和對應的晶片供應商有嚴格限制和要求。

 改造2

 雲端社群整合

 Windows Phone不僅加入了有多媒體功能的Zune、商務應用的Office和Xbox Live遊戲介面,同時也新增自有的軟體市集Marketplace。而Windows Phone 7.5 Mango版本也較7.0版做了不少改良,特別大幅強化了雲端與社群功能的整合,欲奪回智慧手持平台市占率企圖明顯。例如整合MSN和Skype、Bing Maps新增語音導航、透過手機直接管理語音留言、對Office 365雲端服務和SkyDrive 25GB雲端空間的支援、增加16種語言(包含繁體中文)、Marketplace支援國家變多、搭載IE9瀏覽器、支援HTML 5、複製貼上及多工處理等500多種功能更新。由於Windows Phone具備延續在PC上的使用經驗特色,因此可望拉攏傳統Windows系統的使用者。

 改造3

 Metro UI大膽嘗試

 此外,人性化的主頁面設計對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成功與否關係重大,因為使用者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開啟和操作主頁面。例如iOS就是靠簡潔直觀的使用介面贏得消費者青睞,但iOS的簡潔卻是以犧牲資訊的呈現方式當作代價。Android則是將手機桌面變為各式各樣資訊的展示台,藉此滿足使用者快速獲得資訊的需求。

 由於Android系統賦予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介面的權力,讓內容呈現的互動方式更為多元,因而提升了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效率,Android的多屏和自定介面雖然讓資訊呈現更為豐富,但也使系統的操作複雜度高於iPhone。iOS和Android在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上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缺陷。

 Windows Phone強調的Metro UI介面顯然是個相當大膽的嘗試,從用戶體驗上,達到簡潔和內容展現上的有效結合,甚至未來也有被競爭對手仿效的可能。

 改造4

 整合Office、Xbox

 不過,Windows Phone系統卻擁有兩大優勢:商務辦公軟體Office和遊戲平台Xbox Live,這正是iOS和Android缺乏的功能。

 以往Microsoft主要將用戶定位在PC和手持裝置皆採用同一套系統,因此其智慧型手機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從商務應用的角度出發。Microsoft已經投入大量研發資源開發IT和商業上的應用,並將之整合進Office、Exchange及Sharepoint。Windows Phone內建的Office目前頗受好評,可和在線文件系統SharePoint無縫連結,而OneNote也可和一般消費者的雲端檔案系統SkyDrive Web同步。

 早期Windows Mobile平台由於鎖定商務應用市場,因此在消費性智慧型手機市場表現不佳。自從Windows Phone加入了可作為遊戲中心的Xbox Live,裡面包含了Microsoft和其他開發商製作的遊戲,讓使用者可透過Xbox Live和他人交換訊息及遊戲對戰。這項新策略,也強化了Windows Phone對抗iOS和Android的戰鬥力。

 擁有另類成本優勢

 另一方面,Windows的授權費一向被拿來和Android的免費授權相提並論,認為會造成手機製造商整體成本過高等問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然而「開放性」對Android而言,既是優點也是缺點,相較於半封閉的Windows,Android其實隱藏著許多不為所知的「另類成本」。事實上,Android系統並不是一拿來就可使用,必須針對手機開發商自家硬體進行校調。在講求差異化的前提下,Android裝置廠商要打造自家使用者介面或增加功能,除了基本的研發成本外,還要再加上部分廠商須向Microsoft繳交授權費,仔細一算仍有不少額外成本,相對提高了Windows Phone的勝算。

 成本1

 專利授權優勢

 Windows Phone的合作夥伴是受到Microsoft專利權保護的。Windows Phone手機上出現的專利問題將由Microsoft來負責,不至於出現像Apple控告宏達電侵犯iPhone多項專利時,Google除了口頭力挺之外,並無法提供實質幫助的情況。上述爭議一直到Google併購Motorola Mobility之後才稍微改善,這是因為Android是Google在2005年併購而來,在此之前,Google並沒有累積手機相關的研發專利來保護硬體合作夥伴。而Microsoft在嵌入式系統上的發展已長達15年以上,同時也累積了大量的專利,跟Apple之間也有許多專利交叉授權。

 根據Microsoft和宏達電的專利協議,宏達電可在自家的Android手機上,同時使用Microsoft授權的技術。而Microsoft則向宏達電收取Android裝置上的授權費,裡面也當然包括Microsoft授權技術的使用費。

 由於目前Android裝置的出貨量遠遠高於Windows Phone,且Microsoft積極向其他Android製造商收取授權費用,從Android獲得的營收反而是Windows Phone營收的數倍,Microsoft這場Windows Phone的前哨戰可謂打得漂亮。

 成本2

 版本升級優勢

 Android上有不少使用者反應版本升級的問題,甚至不少硬體開發商也會選擇跳過某些版本的更新,或是乾脆不提供較舊設備的升級服務。這是Android缺乏一致性升級架構的緣故,硬體開發商必須自行花成本來解決使用者硬體升級問題,而Microsoft從一開始設計就以未來硬體可取得一致更新的系統架構為前提。

 成本3

 硬體相容性優勢

 由於Microsoft制定了標準的硬體規格,只要硬體製造商依照制式規格就能順利製造手機,不用因相容性問題而煩惱,但Android開發商卻得自行處理相容性問題。所有運行Windows Phone作業系統手機都必須滿足統一的硬體標準,例如3個實體按鈕和指定的CPU,以及每一台設備都須經過一系列的自動化測試,其自動化測試設備則由Microsoft工程師設計。

 Microsoft種種的嚴格要求,就是要保證Windows Phone能在不同硬體設備上獲得一致性的表現,這也是為何Windows Phone手機的系統穩定度優於Android手機的原因。反倒是Android開發商常因硬體和作業系統分裂造成開發困難而抱怨連連。

 成本4

 使用者體驗優勢

 Microsoft在Windows Mobile時代是讓開發商根據要求調整系統外觀,而Windows Phone則是針對使用者體驗來設計作業系統,這點和Apple在產品設計上策略相似。

 Android硬體開發商需要花大量心力製作使用者體驗,相較Windows Phone擁有自己的Metro UI和Xbox Live,同樣也能給予使用者一致性的使用體驗。Android雖然也有預設的使用者介面,但由於是開放式系統,各廠商為求差異化,目前都傾向於自行設計使用者介面。只是各廠商研發水準良莠不齊,導致Android版本眾多衍生出相容性問題,不少二線品牌Android手機在使用體驗上,反而還不如原汁原味的Google Nexus系列手機,這也是Google要推出Nexus手機來還原Android原始面貌的緣故。

 拓墣觀點

 觀點1

 大廠觀望態度濃厚

 目前市面上與Microsoft合作的廠商有Nokia、宏達電、Samsung等,然而市占率部分尚未有明顯起色,仍無法吸引絕大多數廠商採用此平台。除了Microsoft的專門合作夥伴Nokia外,各廠推出產品主要還是以試水溫為主。

 若從2011年第四季的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看來,Windows Phone市占率還不到2%,甚至還低於Samsung Bada的市占率,看來最佳合作夥伴Nokia的Lumia系列機種也還未達到預期效果。未來各家手機廠商的芒果大軍要如何突圍而出,著實耐人尋味。

 觀點2

 Windows9可望一統江湖

 由Windows Phone 7~7.5,甚至是Windows Phone 8的演進趨勢看來,未來Windows Phone系統和Windows 8系統整合應是必然的趨勢,這點從Android和iOS也朝多裝置相容來整合亦是同理可證。現階段礙於使用者在手機和平板及NB的使用行為上並不相同,單一系統目前仍難針對不同的使用行為,如觸控推拉、鍵盤書寫等做出一概而論的設計,因此即便是Windows 8支援觸控,但也保留了原始的Windows操作方式。

 預估Windows Phone 8在使用者經驗和介面逐漸朝Windows 8靠攏的情況下,Microsoft未來極有可能推出Windows 9來一統終端裝置江湖,而在終端市場尋求一個統一的平台介面也將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作者/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何泰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