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2 08:33:09yy

季節轉換,易引發躁鬱症

季節轉換,易引發躁鬱症
自從1年多前丈夫因車禍驟逝,54歲的林女士一直陷於憂鬱的狀態,但日前到身心醫學科門診回診時,卻顯得精神煥發,不但打扮光鮮亮麗,而且侃侃而談,一改之前總是垂頭喪氣、沉默寡言的狀況,醫生雖然為她走出陰霾而開心,卻也不免擔心,有可能是躁症發作。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廣鵬醫師表示,林女士之前來看診時,每次叫到她的號碼,似乎總是要等一會兒才能見她緩緩走進診間的門,不施脂粉的素顏,垂頭喪氣的身影,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沉默的狀態,偶爾用低得很難聽得清楚的語音,訴説心中的抑鬱,或是失眠、酸痛等身體的不適,生不如死的悲嘆,與後來的轉變有極大的差別,應該是情緒由憂鬱逆轉為躁症,於是將原本使用的抗憂鬱劑停用,改以情緒穩定劑治療,並提供病患及家屬疾病衛教.,林女士得以在持續治療兩週後,症狀慢慢緩解,恢復平靜的情緒與合宜的言行。

陳廣鵬醫師表示,躁病發作的症狀包括活動量過分增加、精力旺盛、性需要增加,睡眠的需要量減少、好講話、滔滔不休、易怒、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或易受外界的干擾而改變話題,異常高亢興奮的心情、過分慷慨、隨意花錢或盲目地投資、思考飛躍、千頭萬緒,同時有許多念頭在腦中湧現流竄,自我過度膨脹、自許為無所不能而有誇大妄想,虛妄且不切實際等。因為躁鬱症有可能以行為違常、過動症、酒精濫用及其它物質濫用、強迫症、恐慌症、人格異常來呈現,所以在診斷上十分困難。

陳廣鵬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超過60%的躁鬱症患者在發病前三個月內,曾經發生過生活中的重大創傷,也許是一個急性創傷,也許是長期累積的慢性壓力,或缺少社會支援等。創傷指數以親人死亡、離婚、感情失落及失業為排行前幾名。

較早發病的躁鬱症患者一開始多以憂鬱期為主,並且通常會經歷多次憂鬱期之後才會有輕度狂躁。陳廣鵬醫師表示,大部分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多次發病,而且無症狀期的長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短。另外有些躁鬱症的發作有季節性,尤其春天是躁症好發的季節,所以在古時候有「桃花癲」之稱。

躁鬱症是精神疾病中病程比較良性的一種,不發病時生活知能不受影響,然而研究發現,有將近一半的人可能陷於憂鬱狀態,且容易有復發傾向,造成認知與社會職業功能逐步退化。陳廣鵬醫師表示,急性發病期過後,患者通常會恢復至平常樣子,因此患者及其家屬可能因為對疾病缺乏了解,或因藥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藥,造成疾病復發。家屬應該給予患者適當支持,幫助患者養成服藥習慣。若是家人對患者採取敵視、過分批評或干涉的態度,容易導致舊病復發或病況惡化。

新聞提供:大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黃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