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8 13:21:25yy

找對醫師看對科,病人安全靠溝通

找對醫師看對科,病人安全靠溝通
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打籃球,不過吃個「蘿蔔乾」,左手無名指第一節「折」到,拖延一個多月未癒去看醫師,開刀居然動用到全身麻醉,聽到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術後傷口化膿,再找另外一位醫師處置,沒想到醫師沒有麻醉就直接清創,又讓病人痛徹心扉。確保病人安全,民眾到底應該怎麼看醫師?

大林慈濟醫院麻醉科主任賴裕永強調,看醫師有訣竅,要選對科別、找對醫師,還要與醫師充分討論病情,了解手術過程、麻醉方式、可能風險及替代方案等。良好的醫病溝通是病人安全的最佳保證。

一位身體健康良好的中年上班族,打籃球時不小心「吃蘿蔔乾」,左手無名指第一關節處「折」到,紅腫不堪,先找到坊間的接骨師傅處理,「喬」過後貼了膏藥,一個多月沒有改善,指頭伸不直、還越來越彎,趕忙去找骨科醫師看診,醫師告訴他這是小問題,肌腱斷裂,手術十分鐘接回來就好。

說是小手術,沒想到進開刀房超過二個小時,出來時還被推到恢復室,陪同前往的太太等的心憂如焚,這時才知道先生是被全身麻醉。

手術又一波三折,術後指頭並沒有痊癒,原來當時醫師以俗稱的「肉線」縫合,雖然不用拆線,卻造成病人的過敏,傷口不但沒有癒合,還化膿滲液,只好再找另外的醫師看診,這位醫師一看,認為簡單清創一下而已,沒有麻醉就在診間劃刀,又讓病人痛的呲牙裂嘴、臉色慘白。

看醫師難道只能任人宰割?賴裕永醫師指出,看醫師最要緊要找對科別、看對醫師,現代醫學分工細密,每位醫師專長都不一樣,熟悉與不熟悉的治療、術式還是有所差別,像這位病人如果找手外科醫師,也許預後狀況會好些。

而在麻醉部份,賴醫師說,麻醉方式有很多,風險也有差別,如何選擇對讓病人最舒服、風險較小的方式,需要醫師與病人良好的溝通。例如原本只需要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的病人,如果很容易緊張、害怕,那用合併靜脈麻醉或全身麻醉也是另外一種選擇。民眾在手術或麻醉簽同意書時,應該先有相當的了解。

另外,賴醫師提醒,身體不適應該盡速就醫,像這名病人拖了一個多月才看診,其實是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因為肌腱會癴縮或變化。很多傷病都一樣,越早就醫、預後越好。

新聞提供:大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姜讚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