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6 01:15:28水水蟹

Hello!Singapore (五)【牛車水的月光】

第二天的重點行程就是位於新加坡西南區的「牛車水」,也就是俗稱的中國城,是中國移民最早落戶的地方。

牛車水的街道成規律的格子狀,佔地頗大,當天正巧是中秋節,滿街掛著紅艷艷的花燈,造型趣味多變,從龍形花燈到皮卡丘、鹹蛋超人都一應俱全,店老闆還親自示範高級的自動控制款式,可以在木板上咿呀咿呀的繞圈圈。

不過,台灣的夜市也差不多是這番情景,對我們來說實在是沒啥新鮮感,所以,不自覺就加快腳步,走到位於牛車水徒步區邊緣的馬里安曼興都廟 (Sri Mariamman Temple)。

馬里安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寺廟,主體是一座圓錐型的塔樓,上面坐滿了數十尊立體的男女神像,色彩都非常鮮豔,從寺廟外牆就看的見每尊神像豐富的肢體動作,甚至覺得他們幾乎要越過外牆,朝站在牆外的我壓了過來!

入廟前,是要脫鞋的,我們還特地拿個紙袋,把方才在烏節路買的新鞋提著走,深怕有個萬一,可能就得光著腳逛大街了。

寺內其實不大,是以塔樓為中心,延伸出一條舖有地毯的祭壇,供奉的是能治癒傳染病的馬里安曼女神,有三三兩兩的印度男女倚著祭壇旁的列柱或坐或站,我們赤著腳,踩著砌成一塊塊方形磚狀的的白色石頭地面,緩緩的繞行,享受瀰漫在昏黃夕照裡印度式的悠閒空氣。

踏出寺門,天色已經昏暗了下來,我們沿著寺旁的South Bridge Road向南,拐個彎到Smith Street,遠遠的,就能看到掛在整條街道上空的彩色霓虹燈炮,以及熱鍋快炒所蒸散的裊裊油煙。

沿著街道兩邊,是整排經過規劃的攤位,都是新加坡的特色小吃,但既然這裡是中國城,所謂的特色小吃,當然是融合了南洋菜以及中國菜的精華。

而且,直到現在,我才好不容易可以理直氣壯的,用筷子好好的夾菜吃頓飯了!說到筷子,店家可是不提供的,因為整條街都是開放式的露天座椅,每隔50公尺就設有餐具檯,有大把的筷子、湯匙、刀叉任人取用。

整條街我們來回走了幾次,決定點一道南洋風味的「羅惹」(Rojak),是由炸豆腐、鳳梨、小黃瓜、蝦球等混合組成,灑上一層厚厚的花生粉,再淋上黏稠的黑色醬汁,算是一種馬來式沙拉,吃起來甜膩黏牙,夾了幾口,我的味蕾已經直接對拿著筷子的手傳達命令,叫它趕快向下一道菜前進。

下一道菜是有名的鄭興記炒粿條,其實就是台灣常見的平板型白色粿仔條,只是這裡的粿仔條比較薄,也比較柔軟,簡簡單單的放點豆芽、魚板、蚵蠣、香腸等配料,加點醬油,用大火炒香,快速的盛在淺盤裡上桌,第一口咬下的瞬間,嘴巴裡真是香氣四溢,讓我們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幾乎是以難民搶食的氣勢,迅速的把它裝進肚子裡!

另外,還有一道福建薄餅,外觀看起來很像我們的潤餅,是用米白色的薄麵皮,先糊上一層花生粉,放著豆芽菜、香菇、肉絲,再加上店家自行調配的私房醬汁,把餅皮向內捲起,裹成一管略嫌清瘦的福建式春捲,原本以為味道會跟我們的潤餅很相似,但是,當咬下一口,並不像一般潤餅會溢流出混和花生醬及各類蔬菜的濃厚香氣,而是出人意料的清爽味道,豆芽清脆香甜,炒過的肉絲和香菇富有嚼勁,融入醬汁和花生粉的味道潤滑,舌尖上就像有一陣香甜的風輕拂過,清爽中帶著絲絲濃郁的花生香氣,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一開始吃的時候,其實是坐在靠近街底的位置,離人群和小吃攤有一段距離,可能當天適逢星期天晚上,新加坡人也都會出門打打牙祭,所以,我們端著滿手的食物努力的擠過人群,卻幾乎找不到空位,走完了整條街,最後才在較為空曠的街底找到一張尚有空位的大圓桌。

我坐在桌邊,夾起盤中的食物,細細的咀嚼,天氣原本就有些悶熱,再加上人與人之間,幾乎是摩肩擦踵的交錯而坐,一邊吃著食物,還得一邊擦拭額上滲出來的汗珠。

吃到一半的時候,我抬起頭,看著50公尺之遙、人聲鼎沸的Smith Street,背後是隔著一條街、排列著整排澄紅色大型花燈的South Bridge Road,頭頂上懸著的是溫柔皎好的一輪滿月。

該是月圓人團圓的中秋夜,而我竟然坐在離家千萬里的街道上,嘴裡吃著似曾相識的中國食物,看著著閃耀在異國街頭的燦爛燈火,賞著以往都是在家鄉看到的明月,此時,身在異鄉的我,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流轉,是多麼的難以預料。

可是,話又說回來,人生本來就有悲歡離合,所以,就算是在千里之外又如何呢?誰說當時身在家鄉的你,看見的,不是與我相同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