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8 22:55:00Yvonne

「駭客任務III」觀後感

選擇、決定、責任

丁介陶(新竹生命線員工服務中心特約輔導)


霧煞煞的駭客任務

看完駭客任務的完結篇,或許如同朋友所說的,就像是場真人版的電動玩具,看到一大堆的打鬥,最後走出電影院,似乎懂了,但卻又不懂。不過,從 II 、 III 集的內容來看,一直環繞在「選擇、決定、責任」這樣的主題打轉。

預定論 - 環境決定人

如果對基督教神學有所了解的人,或許看這部電影就不會覺得那麼漫無頭緒。以法國神學家加爾文 (John Calvin) 所提倡的「預定論」,主張:神為萬事萬物的實有,是自然界及歷史的掌管者,任何事件的出現並不會脫離神的照管,因此任何事件決非偶然發生。在電影當中的人物,可以「造物主」及雨果威明所飾演的探員「史密斯」作為代表。造物主認為不管尼歐怎麼做,終究是無法逃脫宿命,人類世界終必毀滅,這也說明為何在尼歐之前還有五位救世主。當戰役來到最後關頭時,電腦探員史密斯說出在夢境之中曾看到他將尼歐摧毀,也因此深信他將獲勝。

然而變數的產生,卻在此時改變了宿命。尼歐是其中的關鍵人物,儘管他的疑惑未曾離開其心中,但是透過祭司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他瞭解了自己的使命與任務,心中不再疑惑,儘管心愛的人死於戰爭,他對使命的執著在他了解「選擇、決定、責任」之後,他揭開了「真正的自己」。進一步來說,不受環境的限制,突破受困的實存,追求屬於自己的定位,是這部電影中一直所強調的。因此當探員史密斯似乎將尼歐打到抬不起頭來時,探員心中的疑惑正逐漸升起,不是已經命定他要勝利了嗎?可是尼歐卻又再一次的站起,這可惹怒了探員,史密斯一直說:你為何要這麼頑強?

這正是人類很重要的特質:「生命擁有十足的韌性!」尼歐瞭解自己不是被環境決定的「人」,因而展開了反擊,當史密斯企圖將尼歐變成他時,一陣光輝突破了史密斯的轉化,世界重歸寧靜。而這光輝正是電影一開始尼歐與一家人對談的主題:「愛」。擁有「愛」是人類力量的泉源,即便電腦程式再厲害,也無法寫出有關「愛」的程式,因此最後戰役的史密斯,他的心中開始動搖,他不確信他所看到的夢境是否真實,因為他活在一個「環境決定人的行為」的信念中。

自由意志論 - 突破環境的人

荷蘭神學家亞米念 (Jacob Arminius) 的思想與加爾文相對,然而亞米念的思想常受他人誤解,畢竟加爾文的名聲太大,使得他的「自由意志論」頗受曲解。更進一步來看,亞米念所主張的觀點乃是神的救恩,必須有人的接受,因此可被稱之為「神人合作說」。然而加爾文主義者 (Calvinists) 對這樣的說法極其感冒,因此大加撻伐,他們認為神的恩典,是人無從拒絕,人類就必須承接神恩 ( 並非所有人都會承接神恩,只有被神所預先定下之人才能承接神恩 ) 。

這樣對立的觀點,如同心理學界爭論「先天論」抑或是「後天論」一樣,實乃一體的兩面。在電影中所看到的祭司與尼歐正屬於後者,一股不為環境所決定,而「選擇」自己的命運,一旦「決定」,就義無反顧,因為他會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因為尼歐了解自己身為「救世主」的使命,儘管所有人不看好他,就連莫斐斯最後似乎也信心動搖了,尼歐反倒是與祭司的一席談話,彷彿茅塞頓開。

責任感

同樣的概念延伸至心理諮商中,以「存在主義治療法」為代表。四大議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其中的「自由」就牽涉到「責任感」,因此一個人若是認為自己為環境所決定,那他就將「個人自由」建築在環境之上,而非奠基於「個人意志 ( 意願 ) 」之上。負責任意味著要做選擇、決定。「決定」同時代表魚與熊掌無法兼得,選了魚,就必須放棄熊掌,選了熊掌,就不能選魚,某個程度可說選擇就是放棄。

當一個人得了憂鬱症,若歸罪於是他人的傷害,很可能就會一直等對方說聲道歉,或者等對方改變,則憂鬱症才有解。若是反其道而行,認為自己可以改變此一現況,那就是將責任一肩扛起,不管別人是否傷害過他,或者是別人應負較大的責任,他都先視為自己的責任,然後自己做決定。

韓森的故事

同樣的,對許多新世代的青少年而言,認知到自己所做的決定會帶來何種的責任,也許對於危險性行為就會多添加一份責任感。套句韓森說的話:「安全性行為是雙方的責任,不可用鴕鳥的心態逃避安全的性模式,我以身作則。」 (92/12/01- 中國時報醫藥新聞;網址是: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0+112003120100160,00.html)

韓森是台灣現今感染愛滋病存活最久的人,從 17 歲與一位老外發生危險性關係之後,人生有了死亡威脅的陰影隨伺在側,至今已 17 個年頭。他的分享更提到了:「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每天親近我的主, 20 歲起,信仰的介入與連結,是我所有生命動力及愛人的力量,這具有醫治與恢復的能力。信仰給了我不一樣詮釋生命的內涵與經歷,讓我有勇氣面對 17 年來一些不容易及傷心的事情。」儘管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當人決定負起責任,終有柳暗花明的一刻,尼歐的勝利、韓森與愛滋共存 17 年,都見證了人生命的韌性,只要我們「做選擇」、「下決定」及「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