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個念或許就不是煩惱
時間:2023年4月22日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這天下午,我要去觀賞「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的若干演出,特別起了個早,先去剝皮寮歷史街區,因為正展著「2023臺北文學季特展:讀書俱樂部——交一個文學朋友」(2023/04/15-05/14)。
在其中的展區三【共寫間】,張亦絢以「雙關嶼:把作家關起來,讓文學關不住」為概念發想,設計了一個「強制隔離」的寫作空間,讓有意的參與者可以在限定的時間與結界之內,完成一篇文字作品。
我選擇了「才思敏捷小杯組」(即體驗30分鐘左右),並抽到「某A的文學小煩惱」題目。我將題目稍微修改了一下,成了「轉個念或許就不是煩惱」,坐進該空間,用電腦打字,才思敏捷、集中精神地(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偶爾會在空間之外,製造聲響,試圖干擾,但我並沒有理會)完成了下面這篇小品,因為節省時間的關係,我便省略了標點符號。這樣的寫作體驗,還挺有趣的。
◆◆◆◆◆◆
轉個念或許就不是煩惱
by YSL
剛過半百 生於艋舺
對我而言 文學不僅只有創作 應該還包括了評論與研究 主要因為我就是個搞評論的
通常大夥提及文學 總是只提到詩歌 小說 散文 但若寬容一點 或許可以再加上戲劇 至少從西洋文學史發展的角度來看 戲劇可是比小說還來得年紀大上許多 小說根本是個小老弟
所以我要講的 或許是戲劇評論的小煩惱
戲劇不只是劇本 還有演出 而且演出可能更為重要 演出就會牽涉到現場性 大疫三年 許多創作者也開始重新思考戲劇演出的現場性 究竟是否就是唯一不可撼動的最高信仰 三年過去了 線上線下虛實共時預錄直播等等 都成為重新思考創作的起點
對我而言 評論之前的觀看與體驗 還有觀看與體驗之後的評論書寫 都可能會有些小煩惱 尤其年紀越來越大之後 觀看與體驗所勢必要付出的交通成本 時間成本 經歷成本 書寫者所共同都要付出的精神勞動成本 都會牽涉到當天當時當地的精神 體力 等狀況是否妥適 或者是評論書寫的時效與交稿死線 這些當然都是小煩惱 再加上我並非專職評論 事實上嚴格來說 台灣的業界並沒有專職評論 幾乎都是兼職斜槓評論 就我而言 教學才是我的主業 可是我卻花了蠻多時間成本在觀看 體驗與評論書寫 所以對於這樣的小煩惱 只能轉念 換個角度來思考煩惱 倘若是煩惱 說到底 其實是喜歡得要死 因為喜歡得要死 才會成為煩惱 否則大可轉身離去就好 不是嗎 聽起來有點自作孽 不可活
再想想 其實長年從事兼職評論 帶給我的應該是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或大部份的存在感 多來自於此 我因為評論 而被看到 而有了教職 而有了穩定的薪水 而觀看了許多戲劇中的各式人生 那些人生都極有可能是我這輩子無法親歷的 戲劇帶我上天下地 穿越時空 往返人鬼神妖之間 走串於階級 性別 種族 宗教 政治 歷史 哲學 等等之間 有點像是魂遊三界的神曲 也似航向愛琴海的希臘將士 與返鄉奇遇的奧德賽
真要說有煩惱的話 就是世上值得的事挺多 而人生時間太少 想看的戲與書 想去的地方 很多很多 但物理與經濟條件是有限的 只能仰賴想像 有現實基礎的想像 加上無遠弗屆的網路與谷歌地圖 代替我的手眼身腳步 去到更高 更多 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