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01:23:38于善祿

天天工作社《喂,你睡了嗎?》讀劇會

時間:2022522日,周日14:30

地點:桃園區公民會館

 

說起來,這應該算是劉淑娟身為計畫發起人,委託陳恆益、李嘉瑾這兩位編劇,所編寫的「命題作文」,角色不要太多(其實只有兩名)、中年、家庭,就像是文宣所說的「關於家庭裡的兄妹們」那樣,全劇以一對年近四十的兄妹為核心,透過獨白與對話,展開一個典型當代台灣中產家庭的日常,故事中有煩惱、親情、負擔、疾病、憂心、衝突、回憶、關心……,也正如文宣所說的「要如何對最親密的人說出最想說的事」。

 

劇本主要還是以妹妹家綺的視角要多一些,身為資深社工師的她,除了對工作個案很投入之外,同時也要分神照顧失智的母親;哥哥家彥的工作在新加坡,太太剛組創了一個設計工作室,亦頗為投入與忙碌,兩人育有一女。由於他們的父親已經過世,所以母親的照顧工作及嘉義市區老家的維護與去留等事情,多由家綺處理,家彥只能偶爾飛回台灣,與之相聚。長久以來,家綺已經習慣將家裡的大、小事,一肩扛下,對家彥的詢問家事,也通常報喜不報憂,避重就輕,畢竟真臨時有甚麼事,家彥也遠水救不了近火,倒不如自己當下解決。久而久之,家綺心裡應該也累積了不少壓力,甚至於對自己沒能在父親過世當天,第一時間接起電話,或隨侍在病榻,而是正在處理手中個案(也是差點就失去了生命),對此家綺一直感到很內疚與遺憾。

 

類似的生活煩惱與情感負擔,在劇中層出不窮,甚至於可以說這就是該劇所想要處理的,兄妹除了原生家庭的親情羈絆,也都各自組織了新家庭。相對於家彥有一女兒,家綺反倒是對腹中胎兒有種莫名的產前憂懼,可能是對於父親的內疚,也可能是對於自己與母親之間關係較為疏離,所產生的產前症候群。家彥則是工作太過操勞,疏於飲食控制,導致罹患了大腸癌第一期,因此辭去新加坡的工作,回到台灣,與家綺一起商量,要將母親送去安養中心,以及嘉義老屋的後續處理事宜。兩人共商討論,一起面對。劇中兩人的煩惱、對話、溝通,偶爾會情緒一來,瀕臨衝突、爆炸邊緣,但基本上都克制下來了,久而久之,有點讓人覺得「悶」,情緒沒有宣洩殆盡;或者像劇本最後是以兩人共食嘉義林聰明砂鍋魚頭,吃一頓,大和解,找到往下走的態度與方式,感覺也稍嫌老哏。可以說,這對兄妹的性格都挺善良,沒有腹黑的因子;但真的沒有心結,或是心裡深處黑色、黯沉的念頭嗎?或可試試其他結局的方式?

 

這是個還在發展與修改中的劇本,利用五月份的三個周末,於汐止、基隆、台北、新竹、淡水、台南、桃園,安排了六場讀劇會,一方面發表與分享,另方面也和觀眾交流,聽取、交換、吸收更多的想法與回饋,持續完善這個劇本;後續也有演出製作的計畫,我參與的這個場次,似乎就有可能預定合作的製作人,也在觀眾席間。整場觀眾人數約莫十人,大半都是圈內好友,故在讀劇結束後,大夥彼此討論與交流意見,挺熱絡的,尤其是演員用心聽取回饋;整體而言,氣氛輕鬆而融洽。

 

讀劇採取極簡的形式,主要有一桌二椅(椅子改變方向的話,表示場景轉換),偶爾有點配樂,還有少許的小道具,如馬克杯,主要還是兩位演員(高銘謙、劉淑娟)化為兩位角色的讀劇對話,配上一點點走位,沒有燈光的轉換;由於桃園區公民會館三樓這個場地,窗明几淨,鬧中取靜,素淨色調,兩位演員身著白色上衣,也沒有戲劇性的變換。因此,可以凝神聆聽劇本的內容,從中理解人物性格、關係、遭遇與衝突,還有整個故事的社會背景與情節結構。

 

故事素材取自一些田野調查,不僅豐富,也有充分的現實基礎,倘若編劇要再持續修訂,從這些既有的素材擇取、轉化,應該就夠了。人物的塑造算是成立的,但建議可以再深化性格與脾氣的輪廓,除了生活、日常、平和、善良之外,可以再有稜有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