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7 02:21:17于善祿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時間:2022312日,星期六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場次結構上,主要是以參演演員個別的生命故事及情感片段為主,一個一個地以表演、述說、模擬重現、照片、音樂、影像等方式及素材,作為表演文本,至於若無法以一人獨述表現的話,則輔以若干其他演員的協演,給予氛圍、場面、音效、敘述所涉必要的相關人物等構成要素,雖不至於「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對「戲曲」所下之精要定義),但也若合符節了,畢竟也是以演員、表演與敘述為核心了,所謂的「敘述劇場」(布萊希特所提出的劇場概念)。

 

算起來,總共有十四段表演,也就是十四個演員的生命故事,既是個別的,也是群像的,更是具有高度社會性與跨世代,這裡頭最多的是不同家庭的故事,每個家庭的模樣當然都不一樣,有中產,有衝突,有教養,有家暴,有情義,有追尋,不同的演員來自不同的家庭,來到蘭陵又形成另一個劇場家庭,離開與重組,深挖自我內心,重新認識自我,也重新迎向社會。有心理劇自我療癒的驅力,難怪當年李國修說這齣戲若是要巡演的話,請金士傑將他與父親的那個段落刪掉,因為太痛了,每演一次就像是再揭一次瘡疤(李中所拍攝的紀錄片《蘭陵劇坊》中,李國修所述及)。

 

結構是工整的,並在十四段的表演/生命故事之間,穿插了四個劇場練習,包括「信任練習」、「原始吶喊」、「人行道移動」、「魚群移動」,這應該也呼應及再現了當年「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借自吳靜吉所編著之同名書名),的確是以演員為最核心的,當年所做的訓練,所做的實驗,都無非是要將一個來自不同家庭的社會人,去符號化,重新歸零,重新取名(每位蘭陵團員都有一個外號,如:鮕呆、金寶、秀秀、老夫子、聯合報、土司、十七、順子、賀四、阿多、鄧子、烏龜、馬達、強強……),重新學習劇場與表演的語言。

 

雖然從2018年以來,已經在兩岸表演了許多場次,不過今次於台中再度觀賞,仍能感受到演員的放鬆與自在,其中至少有一半的演員,都已經是影視與劇場的戲骨、戲精,少數不免在表演上有些匠氣或流氣,但大致還是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蘭陵的摯念與歸屬,不至於要到「落葉歸根」般之壯烈,但仍可感「心之所向、心有所屬」。那是一種家的聚合感,根深葉繁,開枝散葉;看在外人或後輩如我眼裡,多半是遙想、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