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 14:58:17于善祿

時機一到,共生循環——寫在《When the time comes…你會回來嗎?》演出之前

還記得,131日晚上EX-亞洲劇團辦尾牙,我提早於下午三點就到,劇團事先幫我約了心怡,藉此和她聊聊這齣戲;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所造成的影響層面相當廣大,劇團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將部份資源轉而投注到團員的多元增能,其中一項是編劇能力,既安排了相關課程、習作,還辦了劇本競賽,而心怡的這個劇本脫穎而出,獲得首獎。

 

我也還記得,這場劇本競賽是由我和敦智擔任評審,我們除了事前的仔細閱讀、出席頒獎典禮之外,還分別和每位參賽的團員面談,跟他們說說劇本的優劣得失。我想在那之後,心怡應該還參考了我和敦智所建議的筆記,做了修改,而131日下午,我和心怡則是針對修改版劇本,繼續更深入的討論與建議,當時我才知道心怡大學本科讀的是服裝設計,在此之前並沒有編寫劇本的經驗,因此那個下午我其實也花了一些時間,為心怡扼要地解說編劇基礎,那其實是一個輕鬆又充實的午後談話。經過了幾個月的沉澱、消化與滋長,我們今天都將看到這個劇本的演出成果。

 

我很願意和年輕人談文論藝,尤其是關於戲劇的一切;也很喜歡陪伴年輕人做創作,在旁邊看,給他們一些回饋。這點和EX-亞洲劇團花費許多心力,培育青年藝術家,應有異曲同工之妙。

 

EX-亞洲劇團創團十五年來,我和Jayanta、浿安一直都有機會聊劇場、談表演與創作,我們都覺得倘若有一個訓練基地,固定的一群人,共同研發、培育及累積,並且持續深化,久而久之,便能形塑劇團的美學風格,就像老泉劇場(臺北)、歐丁劇場(丹麥)、陽光劇團(法國)或是利賀山房(日本)那樣;目前看來,EX-Studio的進駐(2013)、本質劇場演員培訓計畫(2018-2019)、青年藝術家的育成、本質劇場訓練方法應用到近年的若干製作,以及國際論壇的舉辦(2018「劇場沃苗」、2019「體現劇場」),其實已經逐步落實了那些想法,而且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誠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劉禹錫‧〈陋室銘〉)

 

短短幾年下來,我透過不同場合與機會,接觸了這群培訓出來的青年藝術家,總覺得他們身上仍保有某種純真,有進取心,自律性高,穩定性好,對於劇團的認同感夠,甚至為此已有半數以上的團員在苗栗租屋落腳,這些青年藝術家可以說是EX-亞洲劇團極其重要的人才資產,他們的身分也漸漸地在轉變,從學員到助教,從演員到行政、技術,從創作到教學,慢慢茁壯,相互學習,也相互支援;劇團除了為他們打造穩固的訓練基地之外,也拓展可能的外部資源或國際交流,彼此之間形成良好的共生循環。

 

且讓我們回到心怡的作品,借用一下她的劇名,「when the time comes」,時機一到,就會有奇妙的化學反應,而我所觀察到的EX-亞洲劇團與青年藝術家之間,正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完全沒有劇透!)

 

【演出訊息】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39740210541689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