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2 10:39:02于善祿

近日若干讀書點評

《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Florian Illies著,唐際明、林宏濤譯,臺北市:商周,2014

很喜歡這樣以「年」為單位、同時性地綜覽人類生活、藝術、愛情、文學、政治、文化、精神等諸多面向,像是「立體派」的書寫風格,偶爾帶點諷刺、幽默、警世、不勝唏噓的口吻,恰到好處。這是歐洲「美好年代」尾聲的最後一瞥,雖然已經隱隱約約嗅得到戰爭的硝煙漸起,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樂觀地相信戰爭不會發生,或者和平很快就會到來,他們仍然努力地、愉悅地、痛苦地、疑惑地創作著詩歌、繪畫、小說、音樂、戲劇、電影等,「他們」包括了:卡夫卡、弗洛依德、荀白克、湯瑪斯曼、里爾克、史賓格勒、畢卡索、榮格、普魯斯特、葛楚史坦、阿多諾、班雅明、魏德金、克林姆、康丁斯基、杜象、施尼茨勒、赫曼赫塞、馬勒、史懷哲、保羅克利、維根斯坦、阿波利奈爾、卡蜜兒、羅丹、紀德、羅曼羅蘭、褚威格、史特拉汶斯基、德布西、布萊希特、考克多、尼金斯基、拉威爾、賈吉列夫、鄧南遮、可可香奈兒⋯⋯等,都是我們熟悉的名字,以及有待熟悉的作品(我們常常會提到很多名字,但其實他們的作品根本沒碰過幾個、或根本沒看過幾頁,我不想再做這樣的人),後面大概還可以列上兩、三百個以上的人名,他們全都出現在這本書中,以他們原本歷史中、生活中、感情中的樣貌出現。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聞強記與生花妙筆,把一個年代寫得這麼迷人,或者說,歷史中的這群人,把這個時代塑造得這麼迷人。

 

《人類世的誕生:從地質紀錄中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掌握改變未來的契機》,Simon L. Lewis & Mark A. Maslin著,魏嘉儀譯,臺北市:積木文化,2019

有時學著以地質學家的視角,來看待地球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才會知道人類有多麼地渺小、短暫,卻又危害多麼地大,自作孽不可活,影響的程度已經大到可以與改變地質年代的自然因素等量齊觀,甚至超越,或者縮短了改變的時程。到了這個年紀,大概只有讀這樣子的書,觸及了地質學、生物學、古氣候學、人種學、生物科技、經濟學、產業革命史、環境保育、海洋學、傳播學等,才能夠滿足智識的高度、廣度及深度。是一本令人讀後沉吟再三的警世之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Nadia Murad著,洪世民譯,臺北市:時報文化,2018

去年(2019)九月底,「台灣國女性影展」的放映片單裡,有一部描述逃離伊斯蘭國迫害的年輕亞茲迪女孩Nadia Murad的紀錄片,面對媒體及全世界,她一次又一次地重述著那些讓她身心俱疲、永生難忘且令人髮指的親身經歷,帶著無比勇氣,控訴伊斯蘭國的種族滅絕、販賣人口等泯滅人性的殘暴行徑,警醒世人,也撼動人心!過年期間,閱讀此書,仍是義憤填膺,深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