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5 02:23:33于善祿

2018臺北藝穗節——清瘤《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

時間:2018年8月4日,週六20:00
地點:臺北水窗口

這篇會是「幹」字連連,眼睛有潔癖者,勿入!

傘被幹,很幹,怎辦?自認倒楣,再買一把?以牙還牙,惡性循環,也幹一把别人的傘?此事乃屬遭竊案件,到警局報失,並請警察協尋?還是像這齣戲的主角一樣,組個幫派,四處幹傘?

當然,主角組幫派幹傘是有原因的,他想要再次遇見一見鐘情的女生,因為當初他們初次邂逅,就是主角幹女生傘的當下(主角的傘被幹,很幹,所以想幹一把别人的傘),被女生逮個正著,雖然被女生當場斥責,憤而離去,卻無損主角對她的一見傾心,所以他想要藉由幹傘(反正大部分的人,對於傘被幹,都選擇自認倒楣;當然,也不排除幹一把别人的傘;無論如何,絕少有人會因此而去警局報案,於是助長了你偷我竊的惡性循環,就是因為惡小,所以主角為之,組了雨傘幫),期待與女生在某時某地再次相遇。

故事基本上是從這樣的日常經驗出發的,故事走著走著,變得有點cult,也有點狂想,感覺上,甚至可以來個兩、三首歌舞,讓戲看起來更魔幻一些。看得出來編導蔡旻澔想要藉此批判或諷刺一下社會體制與人性,包括了警察辦案、媒體報導、工作職場等,至於人性,劇中人物多半都是社會底層或邊緣之人,除了逃與追、尋與求,還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一點相互扶持。

演出運用了臺北水窗口文史工作室(高傳棋)、走廊、天橋等空間,觀眾基本上隨著場面的調度而略為轉換移動觀賞的位子,多半的時候是站著的;約莫在戲的一半時,就漸漸感覺到觀眾注意力稍微鬆懈了,原因既牽涉到演員的表現,也牽涉到這個空間,而且原因應該是二而一的,演員稍嫌稚嫩的表演,幾乎常常都被空間「吃」掉了,空間屬多向開放,聲音很容易就散焦了,環境因素(如當地居民探頭探腦、亂入觀演空間、垃圾車的音樂),華江整宅空間質性與佈局的魅力,遠遠大過於演出內容,觀眾會鬆懈分心,實在是無可厚非。

華江整宅這個空間近年來被「曉劇場」發掘之後,的確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展演空間。但是話又說回來,如何用表演形式,來駕馭華江整宅這個特定場域,其實會是接下來許多演出(如「曉劇場」的夏日微涼夜話、「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以及應該還有若干齣的臺北藝穗節演出)要思考、要挑戰、要抗衡、要突破的難題,倘若還是以傳統的戲劇敘事方式,八成還是會出現上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