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7 01:11:30于善祿

等待的徒勞,徒勞的等待——評嚎哮排演《太空救援:果頭計畫》

【本文首登於ARTalks,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ysl/2018042603】

時間:2018324日,週六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這個表演組合,已經成軍五、六年,似乎是個從「臺北藝穗節」慢慢發跡的劇團,真正有機會看到他們的表演作品,還是在這一、兩年,上一次是去年6月在臺中歌劇院小劇場所觀賞的《兇宅2》,這次則是來到臺南觀賞《太空救援:果頭計畫》。

 

這個原本應該具有宇宙星際未來感的救援計畫,就發生在日式木造宿舍所整理過的「台南人戲花園」,再加上刻意手工改造或勞作的服裝造型、舞臺佈景及道具,一種有意為之卻又似乎受限於經費的「假正經」、「真努力」所撞擊出來的戲劇衝突感及趣味性,對部分觀眾而言,或許已經先得了些分數。

 

在「救援」計畫中,他們玩的是「等待」。蕭東意及黃建豪所飾演的兩名宇航太空人,因為飛行器發生故障,迫降到宇宙中某個異星球,他們接收到的消息是距離非常遙遠(以光年計的天文數字)的救援者將在半個鐘頭後抵達,依寫實慣性的邏輯來推想,這根本不可能;但在這個「計畫」裡,它成為可能,他們為了即將抵達的「半個鐘頭後」,開始想方設法來消磨這段時間:泡麵、做三明治等。幾番的笑鬧與徒勞、建立堆疊及打掉重構的同時,時空的運行也不斷地返復與重疊,甚至是扭曲與混亂,最後「真相」大白,原來這一切都只不過是其中一位太空人(黃建豪飾)戴上擬真影像眼罩所看到的前塵往事與幻視,這使得一切的徒勞更為徒勞,所謂的「救援」、「等待」、「真相」,更令人無從置信了。

 

蕭東意及黃建豪兩人的喜劇表演節奏明快,彼此丟接話哏的反應相當敏捷,有時快到觀眾可能要愣個幾秒鐘才能夠跟上。蕭東意的表演常常有一種刻意的耽溺與無厘頭的固執,甚至要黃建豪跳回演員的身分向他喊停才停,有時蕭東意在被喊停之後一、兩秒,又重施故技,觀眾也對此樂此不疲,此時黃建豪就會表現出一副「要玩是吧,我就在一旁讓你玩個夠」的神情,直到蕭東意自覺邊際效用遞減、冷場尶尬為止。

 

反觀黃建豪如果想要像蕭東意類似的方式玩哏,從一開始蕭東意就不會太理會他,用冷處理帶動觀眾也冷處理,讓黃建豪立覺自討沒趣,備受冷落,進而激起黃建豪的「抱怨」(為什麼大家都不太理會他,但他其實是在向觀眾討拍)。諸如此類的兩人默契以及觀演互動,喜哏與笑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齣戲的第三位演員是廖晨志,主要飾演了異星球人及時空警察,前者是兩位迫降受困的太空人在異星球上遇到的生物,並且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陪伴著他們;後者則是追捕著兩位太空人,顯然有人擾亂了時空秩序(所以還是有一個寫實慣性的時空邏輯的)。廖晨志所飾演的這兩個角色,在服裝造型上沒有明顯的不同,一開始不只是觀眾不太相信那是前後兩個不一樣的角色,連兩位太空人/演員也不太能接受,但正是這一層扮演的曖昧性,使得所有人似乎都得重新檢視「真實」,不論是舞臺真實或是生活真實。

 

戲的最後,演員預吿三分鐘後謝幕,為了讓觀眾也實際體驗等待三分鐘的真實性,三位演員果真不再言語,就只是和觀眾面對面地互望著,真正感受real time三分鐘,大家似乎有些尶尬與難耐,部分觀眾繼續拿著手機相機東拍西拍(只要不啟動閃光功能,在這場演出的觀賞過程中,是被允許的),等待中,人們真的會找些事情做,或湊點話說。然而,「三分鐘」是被確定期待的,所以那份尶尬與難耐事實上也沒有維持多久,但意思到了。

 

倘若只知道要等,卻不知道要等多久,那可能才更接近存在主義式的煎熬。倘若演員最後只對(不對)觀眾說會謝幕,仍保留演員與觀眾互望,結果會是如何呢?最早離開的觀眾,究竟是等了多久呢?這樣或許更真實吧!

 

該組合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似乎很快地累積了一定的口碑與死忠的粉絲,在新一代的「廢柴魯蛇」中,作品內容無關宏旨,但帶有幽默風趣的頹廢邋塌風格,表演介於刻意白目、耍賴耍廢、鬆散平易、搞笑誇張、故作腔勢、喇賽嚎洨等混雜風格之間,目的在於讓觀眾開懷減壓,頗符合當前的流行文化口味,值得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