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 22:06:58于善祿

風格涉《阿依施拉》

時間:20171228日,周四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1

 

 

以證件領取隨身耳機並配戴起來之後,就可以聽到綿綿呢喃的聲音,不甚清楚,但隨著在北向製菸工廠的不同空間漫步遊走,聲音的大小與清晰度也會有所不同,除了發現入門口附近的兩邊廊柱之間,做了一些紙船的空間裝置,這些紙船有的被浸成黑色,有的則可以閱讀到報平安信的部分內容;同時發現現場舞監、音控、燈控、導演等工作人員,大致是將他們的現場操控作業區設置在這個表演空間的中間部位,這也表示這附近的位置是主要掌握區,如果不想像無頭蒼蠅似的來回走動,只要選擇站在這附近觀賞體驗即可,除非某些時段的表演特別吸引人,才會趨身前往。

 

相較於前不久在溼地venue由明日和合製作所的《恥的子彈》,這個演出的整體氛圍控制得較為平穩、嚴肅,想必和表現的主題內容有關,這是個關於難民、戰爭、求生的演出,所指涉的戰爭發生在遠方,但曾經有過的新聞及震撼畫面仍在眾人的腦海與印象之中,同為人類,雖能感同身受,終究是旁觀他人之痛苦;創作團隊是以嚴肅的態度在面對這個當下仍在持續發生的現實。

 

然而,現實、現場、新聞、影像與想像之間,仍是有所落差的,這個團隊中僅有極少數的成員(編劇張代欣、自由記者劉致昕等)到過難民新聞的現場,演員多為當代劇場年輕演員或前後屆校友,文青風的演員碰上小資味的觀眾,現場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小確幸經濟的台灣當代社會,雖然對岸仍有戰爭威脅,但基本上我們都沒有經歷過戰爭或身為難民。

 

於是演出的最後階段,欲將戰爭感拉回到台灣生活的現實,工作、考試、感情負累等,約莫就是我們最接近戰場的狀態,但說實話,和生死交關仍相距甚遠。

 

演出發生在製菸工廠空間的裡裡外外,甚至擴及到台灣大哥大數位生活館螢幕牆前的露天廣場,而觀眾一直都是在製菸工廠裡頭,透著窗櫺格玻璃窗望外看;演出的調度的確善用這個空間的元素:景深、條柱、走廊、廣場、遮蔽與顯露、裡外、遠近等,再搭配演出場景與能量的強弱、故事點、畫面,進而使觀眾遊走其間,只要不影響到演員及工作人員,只要在製菸工廠裡頭,怎樣的觀看姿勢及距離,悉聽尊意,企圖使觀演融一。

 

就整體調度的結構而言,將觀眾灑到整個空間之中,可以自由選擇或站或坐或蹲,可以選擇跟著演出發生而走動,或站在定點左近遠觀或近看;但似乎可以發現到最後,選擇定點看的觀眾漸漸增多,大家慢慢就已經發現演出要傳達的訊息及使用的手法都差不多(關於耳機裡的聲音及現場演員的台詞,有時不甚清楚,又或者雖然內容不同,但情緒平板雷同,到最後我已放棄聆聽了),但卻還要持續好幾十分鐘,演出才會結束。這是較為可惜的,所有的元素應該都算計到了,但是牽涉到觀眾的期待、耐心、腳力,相關的能量與結構配置,也許可以再斟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