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 21:06:30于善祿

台南人劇團《無日常差別》

時間:2016年3月26日,週六19:30

地點:水源劇場

 

「無差別」似乎是來自日本語境,尤其是這些年日本社會偶有發生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指的是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當中,兇手無預警、無動機地殺害身邊周遭的任何人,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不安,無法防備,這種現代冷酷社會所造成的日常暴力狀態,讓人心生恐懼。看得出來,這齣戲似乎想對這樣的狀態,提出劇場藝術家的某些體悟與觀察。

 

劇中除了有比較明顯的類似台北捷運鄭捷殺人的事件(透過第一段大篇獨白呈現)、八仙樂園粉塵爆炸、復興航空墜河空難等,還有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暴力狀態,譬如職場女性遭受言語與身體的性騷擾、校園霸凌、分數主義、升學主義、業績主義、家庭暴力、外遇報復等,或者生活壓力所造成的精神異常,而這些異常都可能是無差別殺人或暴力的潛在因素;因此,這齣戲不只是呈現暴力的當下場景,有更多的篇幅其實是在鋪陳暴力背後的心理結構與社會脈絡,而這些似乎也正是當今台灣人的某種高壓下的生存處境。

 

這齣戲主要是由導演廖若涵、編劇趙啟運與參演的演員(李劭婕、林曉函、呂名堯、劉哲維)一起集體編作出來的,除了貼近許多這群年輕創作者的生活經驗之外,也嘗試劇場文本的新形式,有點向歐陸新文本看齊的企圖,從編劇趙啟運的劇本看來,有片段化、去人物化、去因果邏輯、交叉對話、意識流等特色;雖說「新文本」在過去的近二十年裡,在台灣的劇場界已經不算是個新概念了,但漸漸地有創作者從本土的素材編作出發,而非只是翻譯,從這點而言,該戲應該是有達到了當初計畫書所要實驗的目標。

 

在看這齣戲的時候,直覺地就會令人聯想起廖若涵前年所導的《游泳池(沒水)》,同樣是在水源劇場「春天戲水」,同樣是所謂的歐陸新文本,雖然是空台為主,卻玩了許多聲光的劇場效果,演員就像是參與激烈競賽的運動員,不斷地上下舞台、奔跑,戲結束時,每位演員早已經汗水淋漓、氣喘吁吁。《無差別日常》的場面調度有點類似《游泳池(沒水)》,速度與節奏仍然是很重要的表現元素。

 

這幾年連續觀察廖若涵所導演的幾齣作品,從《遊戲邊緣》,到《行車記錄》、《安平小鎮》,再到《游泳池(沒水)》、《無差別日常》,大多能看到她喜歡在形式上實驗,在當代年輕劇場導演中,實屬難得,值得持續觀察。

 

該團以「春天戲水」之名,連續三年在水源劇場推出新作與舊作的輪番上演,除了已經累積了一些創作能量與開拓不同的創作風貌,也於今年首度與四把椅子劇團跨團合作,「戲水」的範圍更跨越淡水河,來到板橋的「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從演出單位晉升到製作單位。本人到新北藝文中心觀賞四把椅子劇團的《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時,還在劇院門口階梯取票處碰見此項計畫的製作人呂柏伸,行動證明整個活動是一體的,並沒有因為他團、他地的演出而有所忽略。有一點能力與資源的劇團,擔負起策展與製作的功能角色,近年來的確有增加的趨勢,部分劇團競相採取類似的競合模式,是否會促使劇場生態有另番嶄新的發展,值得持續觀察。

 

戲水,卻不一定只侷限在水源劇場;飲水思源,以水源劇場為計畫原初的根據地,使其逐漸地蔓延。本人對此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