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劇場《夏日微涼夜話3:STOP!巴士》
時間:2015年8月18日,週二21:00
地點:新北投捷運站→北投→北投捷運站
這個作品最吸引觀眾、以及最挑戰演出團隊的,應該都是在公車上演戲、看戲、密室解謎這些行動,尤其在演出與解謎之外,觀眾看不到但應該可以想像到的前置作業,以及在演出當下,那些車外場景的準備、各種臨時意外狀況的排除,如果有一、兩部錄影機側拍的話,剪輯出來,那肯定是同時進行的另一部倉皇、緊湊的幕後戲。
做為一名觀眾,我能夠紀錄及分享的,主要就是在公車上及兩次車外場景的體驗和感受。
在整體的演出架構設計中,主要是不同的夜話片段和解謎遊戲交叉輪替,而且解了謎,才能夠推動下一段夜話的進行。在這樣的設計底下,當然就會吸引不同社群的觀眾前來體驗,尤其是對密室解謎遊戲有高度興趣者,只可惜我不是此道中人,再加上我所觀賞的也非密室解謎者包場或聚集的場次,所以較難想像那樣的氛圍。
過程中,我發現我比較喜歡找線索,並將找到的線索交給其他人,反倒不太主動參與解謎;可能是因為在移動的車廂中,我不太能夠從事文字閱讀(因為車速時快時慢,不像捷運那樣平穩,再加上車廂裡的燈光照明也較為昏暗,還有我已經有老花眼了),以及比較需要腦力的數學運算;基本上,左腦的功能較弱,倒是顏色題、物件題、表演題(如所有人一起表演「記憶場景」)等,我就比較能夠投入其中。
可能因為公車座位的配置關係,主要有前半部的「對面座」,觀眾起身活動比較方便,與後半部的「排座」,觀眾起身活動比較不便,所以似乎就容易產生「積極找線索」和「坐著看戲╱解謎」兩種觀眾。而有些謎題一拆為散成幾個部份,事實上需要將各個部份兜攏起來,才能解謎(如「地」「熱」「谷」字卡題),但是如果缺乏一個統整的人或因素,那樣的謎就解不出來,可能要等到進一步的引導或提示(多半由飾演車掌小姐的葉育伶來擔任此一工作),解謎才會有所進展,但就會花費較多時間。有趣的是,似乎也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看出哪些觀眾比較具有領導統籌的能力,在我所參與的場次中,大概有兩、三位,我似乎也是其中之一。
有點可惜的是,解謎的有趣、熱鬧與新鮮經驗,幾乎沖散或取代了聽看夜話的故事內容,也就是說,戲劇表演的部份,我只剩下一些場景畫面,但故事的內容及細節,印象已經相當模糊,大概還記得的,只有地熱谷樹林下、神風特攻隊、拔頭鬼等。是否可能提高觀眾和夜話的參與度?或許是日後再有機會製作這類作品時,可以考量的部份。
不過,就化妝的技術和燈光色調的拿捏掌握,還是為整個夜話氛圍增色不少,部份觀眾仍偶爾會被演員(鍾伯淵、張如君、游以德)的表演及恐怖氣氛嚇到,尤其演出正值農曆七月期間,鬼門剛開,「好兄弟」可能真的環伺在側,誰也不敢太「鐵齒」或「囂張」,那種微妙的張力感是很有趣的。可愛的是,工作人員在演出之前,就發給每位觀眾「平安符」(其實就是識別證),上頭載明看戲時的一些注意事項,主要都是為了大家的安全,挺貼心的。
【附錄】
以下是我當天(8/18)看完回家之後速寫的幾點心得,曾經提供給劇團參考;由於當時都還在演出期間(8/10-8/22),所以沒先放在lulusharp,以免影響了還沒看戲的觀眾的想像與期待。
- 置身解謎的現場,和閱讀解謎推理小說,有非常不一樣的體驗。
- 有一些些壓迫感,但比較沒有緊張感或不安感,觀眾都知道,最後不管怎麼樣,都可以下車、回家。我忽然聯想到以前我最喜歡的日本電視節目《戀愛巴士》(可參考),告白失敗者,就離開巴士,自己返回日本;但在這齣戲裡面,比較不是往這方面來設定,也就是說,解不出謎者,要有哪些觀眾離開巴士,自行回家,而在決定「哪些觀眾」的過程中,就更會有緊張感與競爭自保性,不過那已經成了生存遊戲,而非解謎遊戲了。這點僅供參考,我的意思是,如何能夠加一些處罰的因素,讓觀眾的參與解謎,可以更積極。每天不同的觀眾組成,如何對線索與解謎產生影響,這應該是你們可以仔細觀察的部分,全部把它們紀錄下來,絕對會是很有趣的資料。
- 可以感覺得出來,大家對於物件、密碼、顏色等類的解謎比較願意投入,而對比較花時間的日記文字閱讀及推算日期,或是文字指示較多的線索,稍微會排斥,應該是因為公車在移動,不利閱讀較多、較小的文字敘述。其實到了「神風特攻隊」那一段大家唸完之後,我的頭也有一點點暈了,但放心,很輕微,我將隨身攜帶的薄荷條抹抹太陽穴及人中,就好多了。
- 我發現我比較喜歡扮演找線索的人,通常是把找到的線索,拿給其他人去解謎。而有些觀眾則比較像是解謎型的人。這點也是蠻有趣的。
- 最後由育伶解說及回顧,這個部分很好,就像有些推理小說最後會做的事,讓參與者(觀眾或讀者)有「原來如此」的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