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8 02:15:57于善祿

河左岸劇團‧河左岸30《星之暗湧2014》

時間:20141225日,週四20: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 果酒禮堂2

 

上次是以「人飛創作實驗計畫2011──青春時差」的名義,在牿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演出。三年了,FA、楊登鈞、崔台鎬、劉廷芳都還在,演出的場地雖然不同,但是刻意讓觀眾透過窗格玻璃,看望遠處的林立高樓與街燈閃爍,則是一樣的,而且是必要的,也已經成了這個作品自19917月首演以來的一大傳統,也是演出空間的選擇上,定會考量在內的重要元素。

 

不信?可以把汪其楣所策畫的「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第十本──《星之暗湧》劇本(台北:周凱劇場基金會,1993)找來看,封面就是在「台北尊嚴」首演時的劇照,可以看得到獨具風味的窗櫺。其實,劇本對於場景的要求,便有「很多窗子,淺色漆的木格窗……一旦刻意翻掀[黑色布塊],現世的路燈、車流光影及嘈雜聲便如潮湧入」的描寫。

 

「台北尊嚴」位於和平東路、師大路口,師大對面的一間日式平房,曾由畫家黃哲銘承租,並重新將其整修裝璜為飲茶聊天、充滿人文藝術氣息的空間,經營三年後(1991-1994),因房東收回改建大樓而結束營業;據說,黃哲銘保留「台北尊嚴」的招牌,掛在畫室門口。

 

這次則是以「河左岸30」的名義,除了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重製舊作《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河左岸的契訶夫)》(1123日至27日)與《星之暗湧2014》(1219日至27日)之外,還有三場論壇及多部河左岸劇場作品與紀錄片影像映展,相當難得的一系列回顧,只可惜當我看到《星之暗湧2014》節目冊裡所列的兩頁介紹時,我才發現有些已經過期,有些則完全與我的既定行程衝期,真是可惜。

 

劇中的時空距今已經將近一個世紀,主要介於1922年到1928年之間;並在戲的尾聲,讓時間來到此刻當代。這些人物幾乎都像幽魂一般(台詞所謂「從裡到外徹底黑色、生前孤獨死後無寄的孤魂),在時間的河流裡飄盪,而在演出的果酒禮堂中,他們也不斷地從觀眾席兩側、窗外、門外、昏黑的角落,走進或跑進場中,在沒有黑膠的磨石地板上,或跑、或跳、或坐,或攀爬在窗台與樓梯上,很像定焦與定框的鏡頭畫面長拍,但是人物卻在裡頭變換他們的位置與姿態,並拖著在空間移動所留下的殘影(在很多表現城市發展與景觀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此類鏡頭的使用,只是這會兒,我是在劇場的表演空間看到的)。

 

在那數個「安那其的二○年代台北」的夜晚,場景與時間並不連續,時空結構的邏輯比較像是一場一場的夢境與回憶,甚至是夾雜了歷史真實(如「新台灣安社」范本梁、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台灣文化協會、黑色青年聯盟等)與虛構人事,人物的自述或對白,具有高度的詩感,對詩不甚敏感的我,在觀賞的當下與結束只後,只能留下模糊與朦朧的印象,大致能夠感受那一代無政府主義的黑色青年,表現出對於身分與情感的認同焦慮與困惑,游移於情感與政治之間,不斷地流亡與放逐,在思想、主義與知識上,希望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錨定,但現實的殘酷卻不斷地挑戰與逼迫他們,只能在夢裡獲得某種清晰與安定;感性地來看,是一趟「再度重返夢與潛意識的生命旅程」,是創作者中年的自省、慨嘆與告白,但除了詩意與浪漫之外,應該也有一些政治批判的現實意涵吧。

 

彼時的黑色青年渴望著身心安定,今時的學運青年又何嘗不是?還有三分之二(假設活到六、七十歲),甚至是四分之三的人生(假設活到八、九十歲),得要靠自己打拼,只不過到了四十歲左右,屆時仍然會有更年輕的青年,起而抗議今時今日他們所打拼下來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結構,青年的批判與反判應該是屬於每一個時代的,只是有些時代不見得處處容許青年的批判與反判,比如安那其的二○年代,青年極可能因為思想的異端而被補入獄,甚至失去生命,但今時思想犯已應絕跡。這是不是進步,我不敢篤定,但確實是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