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0 16:44:19于善祿

讀王靖惇創作劇本《未來導覽》

對於台灣政治與社會情勢,以及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以近未來的後設觀點,想像在毀滅之後的倖存者,如何回望毀滅之前的「榮景」、混亂與危機;從這樣的敘述角度來對現下的時局與現象,提出警世性的末日寓言與未來啟示錄,尤其是對民主政治與人際關係。

相較於創作者王靖惇過去的編劇作品,這次的創作計畫,從家庭意象與家族情感的挖掘,轉而擴及社會狀態的省思,這是創作思維與主題關懷的某種擴大及轉變,很明顯地,將「劇場與社會」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顯露出創作者對於當下時局的敏感觀察與人文批判。

從劇本的閱讀經驗而言,劇中的兩位主角──未來創世館的導覽員,與來自過去的鬼魂──有好幾場篇幅不小的對話,主要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物,對於所處當下以及毀滅之前的過去歷史情境,抱持著不同的理解,有些屬於經驗與紀錄之間的差異,有些則是詮釋觀點的世代落差;唯一同樣的,則是對於繼續存活下去的意念與方式,寄託於人際情感、擁抱與愛,雖然有點矯情,但這幾乎是各種不同時代,解決紛爭於歧異的最好方式,也是編劇在劇終所播下的一顆希望種子。

然而,這些「好幾場篇幅不小的對話」,再加上大量的憶述、反省與檢討,讀起來的感覺是,言語辯證多過於戲劇行動,未來倘若有製作搬演的機會,也許正如王靖惇在申請書中所言,預定與王希王合作,「透過加入音樂元素,使時空的交融變化,更富飽滿、流暢的敘事性」,相當必要,否則整個劇本雖然語言有點活跳,但整體而言,稍微沉悶,像場辯論會,或是政見發表會,且論點也較容易流於某一個世代(七年級生)對於整體時局的看法與批判,不夠多元與包容。

誠如創作計畫所言:「計劃預定於20145月完成,從此時到完成前,所有發生的台灣、國際重大事件都可能成為劇本的題材,因此創作內容及觀點會隨著這段時間內的局勢變化,隨時調整改變直到定稿,希冀內容能緊扣創作者對於社會的現象觀察,完成一份未來世界的預言式劇作」,亦即與時俱進,所以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三月學運對於此劇本創作的影響。

不過,王靖惇以影像的播放去交代台灣社會的當代亂象與叢生的問題,而以眾多的譬喻來諷刺與針貶時事,創造出一個人們賴以生存或抗爭的譬喻之境,這點還算處理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