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熱血軀體》公開課堂觀後感
時間: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耶誕節前夕,特地飛到香港,觀摩「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所進行的一場名為《熱血軀體》的公開課堂展演呈現,由於這幾年我因緣際會在不同的城市(香港、新加坡、台北)看到了鄧樹榮的導演作品,包括《帝女花》(2007,香港,第七屆華文戲劇節)、《後代》(2010,新加坡華藝節)、《打轉教室》(2011,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以及《泰特斯》的整排(2008,香港演藝學院排練室)和《泰特斯2.0》的演出(2012,臺北藝術大學關渡藝術節),我想持續性地觀察一位劇場藝術家的研發過程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香港,這個一般印象中只求數量與效率的城市,有人潛心研創一套形體劇場的簡約美學,實為鳳毛麟角之事,怎能錯過?
先前拿到一份宣傳單張,翻開之後,便看到鄧樹榮擬仿了Peter Brook在《空的空間》一書的卷首語,他說:「當有人站在舞台上,那便有形體的出現。」而他在成立戲劇工作室以來,召集了一班研究員(包括導演研究員黃俊達,以及演員研究員黎玉清、梁家維、彭珮嵐),自2013年一月起進行密集訓練,整理出一套形體劇場的核心理念、訓練過程及應用方法,這個「公開課堂」的方式在香港似無先例,也為今年即將開辦的「形體劇場訓練學校」揭開序幕。
公開課堂主要分為兩大部份:「形體劇場:理念及訓練方法」與「形體劇場的應用」。當觀眾紛紛在麥高利小劇場的階梯座位坐妥之後,鄧樹榮開始向觀眾說明他研創這套訓練及應用方法的理念,無非是透過他多年的劇場實作與教學經驗,融合Meyerhold、Grotowski、Jacques Lecoq、默劇、太極、瑜伽等東西方身體訓練方式,研發出一套獨特的形體表達技巧與身體語言,而觀眾即將看到的,就是這套方法的分部步驟與結構過程。這讓人立即聯想到新加坡的「跨文化劇場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簡稱ITI,前身為Theatre Training & Research Programme,簡稱為TTRP,為郭寶崑與T. Sasitharan所共同創辦),在該訓練過程中,也讓學員學習日本能劇、印度舞劇、中國太極、史坦尼寫實表演等不同文化的身體訓練及表達技巧。
從暖身開始,就呈現高度能量的展現,四位研究員不斷地在場中小跑、彈跳、攀爬、伸展,待這一階段的暖身告一段落時,研究員已經是氣喘噓噓、汗流浹背了,簡直就是一部蓄勢待發的「熱血軀體」(a passionate body);接著,還有無實物想像的表演練習、爭席奪位練習、分解動作練習、眼神表情練習等,不一而足,基本上都是溯回形體的基本元素,如眼神、節奏、速度、能量等,再一個一個表演元素加諸進來,到最後則是加上台詞,整個綜合運用在寫實及抽象的表演之中。對觀眾而言,我們看到了形體劇場的分部解剖,也看到不同元素與步驟的有機整合,儼然是目擊了表演者的秘密與形體訓練的要義。誠如鄧樹榮從Grotowski那裡所領悟到的,質樸劇場其實是身體與靈魂的連結。
最後一個部分「現代小品及經典作品片段」的應用呈現,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Samuel Beckett的《無言劇II》(由彭珮嵐唸劇本的動作指示,由黃俊達solo演出),和Tennessee Williams的《慾望街車》第八場(由黎玉清、梁家維、彭珮嵐聯合演出)。黃俊達第一次只是按照動作指示、無加表情地演出《無言劇II》,第二次則加上了他詮釋後的眼神表情,使得《無言劇II》可以成為其個人風格化的小品;而《慾望街車》的部分則是,第一次三人只能以眼神表情及走位來表現三名角色之間的緊張關係,第二次才加上台詞整體呈現。如此既可以看到原作的基本架構,又可以看到演員的個人詮釋,既科學又有機,非常地有趣。
據我所知,香港劇場界盛行的幾種表演訓練方法,包括:Philippe Gaulier的Le Jeu、Phillip Zarrilli的Psychophysical Acting、Decroux、Odin、Jacques Lecoq等,大體偏向西方現代表演體系,能夠綜合東方的太極與瑜伽的,目前僅見鄧樹榮一人;也許「東方」或「西方」並不重要,重點是要能夠研創出一套適合香港劇場的演員,又要兼顧本土性與國際性,去除語言,返回人的形體,搬演經典,重新詮釋,可能是一條值得嘗試與開拓的道路,而回顧過去幾年我所觀察到的鄧樹榮的作品與所作所為,他的確一步一步地在邁向這條道路。
既然自我定位為「一所戲劇研創中心」,「設定研究命題,作深入的試驗、分析及總結」,除了開辦訓練學校與定期或不定期的展演之外,我更期待這一切都能夠以文字及影音的方式紀錄下來,並加以論述,進而出版,累積並厚實香港劇場的表演研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