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南人劇團《行車記錄》
時間:2013年1月5日,週六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本劇為翻譯劇本,在2012上半年曾經由國內另一個劇團(演摩莎劇團)翻譯製作演出(《蘿莉控公路》),此次為該劇第二次在國內公開演出,由台南人劇團所培養的一群年輕劇場創作者製作呈現,由於本人沒有看過演摩莎劇團的演出版本,所以只能就台南人劇團的演出版本給予評鑑意見。
由於是翻譯劇本,原本的劇本創作構想功與過,應歸屬於原劇作家Paula Vogel,我不做太多評論。僅就翻譯後的語言來看,除了一些較長美式英語語句的翻譯痕跡,基本上人物的語言聽起來已經相當順暢,部分的地名或方言俚語,也盡量做到中文的語感與在地化,如果不是太計較與苛求的話,大部分的觀眾是沒有太多的審美隔閡的,看得出劇本翻譯及修編吳瑾蓉的用心,她自己也在節目冊中寫道:「在翻譯編修劇本的過程,是相當愉快的,拼命的想,有什麼很色的句子可以和原文對應,想到了就非常開心,甚至懷疑自己潛意識就有這種天分。若說有什麼辛苦之處,就是深怕自己無法將原著的精神傳遞,尤其要將文化背景轉譯為中文,也和導演若涵一起花了不少功夫。」(頁9)以其這些年在影視劇本創作的經驗與磨練,對於台詞語感的掌握,算是成熟的了。
好劇本還是很重要的,觀眾還是喜歡好好地聽一個故事的。
一道從右上舞台彎曲延伸至下舞台的道路,四根由小到大的J型路燈,讓人覺得是一條從遠方延伸到眼前的平直道路,而且看樣子都應該還會繼續延伸下去,而舞台上正是切分出所需要的道路段落,道路的一旁還長有乾黃的芒草,芒草的背後有些階梯,可以提供演員做上下場之用。在這整個道路右彎處,是窪低了的一個空間,時而是這個大家庭的廚房與餐廳,時而是姨丈(林子恆飾)帶小表弟(林子恆以無實物表演法演出來)去釣魚的溪池畔。其實整齣戲主要是順著小小(李劭婕飾)的敘事過程,這些設計出來的空間都可以靈活地被轉換成不同的場景,包括餐館、旅館房間、公車上、駕訓場等等,空間的變化與流動相當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許一鴻)及音效設計(楊川逸,這位是在原企劃案未曾列及的),Cue點之多,情境之豐富與複雜,單是就聽覺而言,都讓人感覺戲味很濃,有些轉場,甚至壓以高速的引擎聲,讓觀眾感同身受劇情的逼仄。
主角小小必須從11歲演到30出頭,年齡的跨度有二十歲之大,而且是從童年、少年、青少年,一路演到青年、前中年,尤其總共十九場戲,年齡的變化並非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從17歲,而18歲、16歲、15歲、14歲、13歲、12歲、11歲,中間並穿插二十幾歲,結尾則來到三十幾歲(也就是敘事者小小的現在年齡),基本是要越演越年輕(甚至是年幼),但卻又同時得在年輕與青年及前中年之間擺盪,相當地考驗演員的演技,尤其在聲音、語調、身體小動作的設計、區分與快速轉換。在我看來,女主角李劭婕做得十分成功,這幾年看著她在台南人劇團的表現,也越來越有大將之風,總能適切地演出角色人物的精髓。
相對而言,姨丈的變化則較少,他是從27歲演到50幾歲,但在舞台上的樣子,看起來差不多就是一種概略的中年模樣,不像小小有那麼多細緻的區隔,就舞台形象的意義而言,就是提供一種中年、近親(姻親、無血緣)、有慾難伸的男人形象。林子恆從外形到聲音的中低音質,乃至於肢體動作,都能彰顯如此的特質。因此兩人在台上兩小時的表演互動,說服性是很高的。
至於其他三位歌隊演員(黃怡琳、林曉函、呂名堯),多功能地扮演環境音效、姨丈和小小的家人親戚、變換場景的crew等,帶點喜趣與幽默,默契十足,讓整個戲的氛圍基本上掌握在一個輕快又不失莊重的調調裡。
故事涉及戀童癖,而且涉及有點性偏差的大家庭,三代之間的糾葛,使得產生了姨丈與外甥女之間的畸情關係,這段關係維續了好幾年。這樣的故事,主要透過倒敘法,讓觀眾一步步接近兩人關係的起源與故事的核心,導演的處理節奏讓觀眾一直處於懸念狀態,而且就算劇情大白,還是會對這段關係及這個故事,慨嘆欷噓!那不應該只是姨丈與外甥女的畸情,而是兩個人的情感互需,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非關年齡與倫理道德的,甚至就純粹是人與人之間的,那般純粹(也許有人會認為很複雜),我想我說的是eros。
故事是好的,而表演是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