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1 02:17:50于善祿

我和「春天舞台」友人有個約會

今天和一位久未碰面的朋友嘉翊聯絡上,碰了面,非常地開心,他是新加坡人,現在香港的春天舞台擔任執行監製及導演,作品相當地豐富;這次是和高志森、焦媛一道來台灣進行考察的,這些年他們的作品經常到中國大陸、東南亞、加拿大等地演出,這次來其實就是想看看能否將他們的作品推銷到台灣來,他帶了一些節目冊和DM給我,包括音樂劇《大家樂》、《彩色青春》、《仙樂飄飄處處聞》、《野玫瑰之戀》、《天生不是女人》、《筷子姊妹》,以及舞台劇《江青和她的丈夫們》。

 

《大家樂》是向黃霑致敬的音樂劇,有黃霑的女兒黃宇詩參與演出,以溫拿五虎(阿B、阿倫、阿友、阿健、阿強)努力奮鬥成功的歷程為基底,另外泡製一個類似的年青人追尋理想的故事,當然得再搭配諸多黃霑所寫過的膾炙人口的歌曲,冶製成一齣懷舊味十足的戲。


《彩色青春》則是以陳寶珠、沈殿霞、蕭芳芳等人的故事為基底,改編而成的音樂劇,裡頭有大量六零年代的粵語懷舊歌曲。

可以看得出來,香港戲劇在賣懷舊,其實各地都在賣懷舊,這幾年我也寫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此處不贅。我說這兩齣戲在台灣可能都不太好賣,九十後的年輕觀眾大概對上述所提到的人名,都要上網google一番,才可能會稍微瞭解他們是誰,但在這批觀眾的成長記憶裡頭,他們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看樣子,也許六年級生以上年齡的觀眾會買單,畢竟鍾鎮濤、譚詠麟、陳友、黃霑、沈殿霞、蕭芳芳,在台灣的八零年代,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一項指標。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亞洲週刊》(對當代社會現實裡的「複數華性」有興趣的朋友,我真的建議可以定期地看這份刊物),它在每一期的最後一頁,總會列出幾大華人區域(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熱門文化指標(電影、書籍、流行歌曲),中國大陸甚至還分成四大都會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我們現在正在談香港的流行歌曲,我觀察了近幾年的台北流行歌曲排行榜,還能夠經常擠進前十名的香港歌手,早已所剩不多,大概就是陳奕迅、劉德華、莫文蔚等人(偶爾有容祖兒),很多香港歌手都往大陸去發展了(台灣的唱片公司和歌手又何嘗不是呢),也有很多香港歌曲已經走不出香港了,台灣年輕人和香港流行歌曲之間的聯繫,其實已經有某種奇妙的斷裂。所以我才會跟他們說,上面那兩齣戲,在台灣應該不太好賣,尤其是《彩色青春》,太具有香港地方色彩了,絕對賣不開,就像《四月望雨》音樂劇,在台灣以外可能也不太好賣,2007年至2010年之間連演不斷,但似乎也從未踏出台灣一步。

 

關於《亞洲週刊》的熱門文化指標,我再說兩句。每次在看北京和上海的流行歌曲進榜歌手名單的時候,除了少數台灣和香港的歌手會進榜之外,有大量的名字我是完全陌生的,這種情形尤其出現在上海,該市的名單經常自成一格,連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成都都看不到那些名單(倒是地處內陸的重慶/成都,名單上經常出現大量的台灣歌手),很特別。我隨便舉一期(2012年3月4日出版,年度第9期)為例,薛之謙、陳翔、蘑菇團、紅樂隊、繆傑、潘辰、蘇醒,這名單一字排開,我一個也沒聽過,還請熟悉與熱衷上海流行歌曲界朋友,介紹介紹,或者也許我自己去google或YouTube吧。

 

至於《仙樂飄飄處處聞》,我想我們寧願聽英文原版的The Sound of Music音樂劇吧。

 

其他像《野玫瑰之戀》,如果宣傳說它是改編自六零年代由王天林導演、葛蘭主演的同名經典電影的話,我看也是肯定賣不開,但是如果提到它的原型其實是《卡門》,也許有點意思,但改編自《卡門》的音樂劇所在多有,前不久音樂時代劇場不也才搞了齣《東區卡門》嗎?我只能說香港票房賣翻天的戲劇作品,在台灣也許還得再想想、再包裝一番。

 

最後,我跟他們說,《天生不是女人》和《筷子姊妹》這類和性別議題有關的音樂劇,比較不涉及太過在地的文化、歷史、社會脈絡的作品,應該比較具有賣相。

至於舞台劇《江青和她的丈夫們》,做為中小型的劇場演出,再搭配一些相關的講座,帶點戲劇、學術、文化交流的意味,也還是勢有可為的。

 

還有一些後話。

 

我在使用「華文戲劇」的時候,其實指涉的對象通常是大陸、港澳、星馬一帶的華語戲劇,台灣的劇場實務界對這個概念,不見得認同。尤其是我經常知道有些劇團的戲在大陸、港澳、星馬巡演不已,偏偏就是繞過台灣,他們覺得台灣的劇場文化性格難以捉摸(其實還是那個老問題,「去中」、「本土」所致,台灣排除人家,也被人家排除),只要是稍具規模的劇團,若沒有經過好好地觀察再觀察、仔細地規劃再規劃、小心又謹慎,誰也不敢(甚至是不願意)到台灣來送死,就像前面所舉上海流行歌手名單一樣,台灣劇場在某種層面來說也已經是「自成一格」,但我比較擔心的是自我感覺良好,自我封閉,自絕於華文戲劇圈外,不理會,不關心,不屑。

 

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新加坡實踐劇團、甄詠蓓戲劇工作室的《阿Q後傳》來過了,今年年底前接下來至少還會有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泰特斯2.0》、香港話劇團《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進念‧二十面體《萬曆十五年》、非長林奕華《三國》來台演出,我希望這是一個契機,在大家已經看膩的大陸大型話劇之外,對未來會越來越多的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戲劇作品,保留點寬容度,因為一旦一棒打死幾個指標性的劇團及作品,日後在台灣就會更難看到這類作品,搞到最後,只會剩下大陸貨。

(悄悄話) 2012-10-08 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