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福爾摩啥》,以及一些雜感
將近快十年前所寫的一篇期末報告〈解析《福爾摩啥》的虛構與想像〉(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3318253),我自己幾乎都快要忘記了,沒想到最近被美術學院同事
還記得當年在博士班上課期間,選修了
再回到George Psalmanaazaar的《福爾摩啥》。當年他偽裝成福爾摩沙人(但是卻從未到過福爾摩沙),在十八世紀初的英國倫敦藝文沙龍界走跳(那年頭他差不多二十郎噹),吹噓並宣揚他的「福爾摩沙學」(即使仍有人企圖拆穿這一切的騙局),不但信者頗眾,還應邀到大學裡頭開課,臨老他還寫了一部仍舊不願透露真名(僅以****代替)的回憶錄。我和宏璋兄都覺得這傢伙,根本就像現今許多跑趴的奧少年,憑著一張嘴口若懸河,和滿腹的福爾摩沙學,「騙人咧不知」,儼然就是個「沙龍郎中」(其實在那個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方興未艾的年代,有很多人就是仗著一門奇學,一招半式地闖盪沙龍江湖),反正也沒什麼人去過福爾摩沙,更何況照相、攝影技術都尚未發明,所以他成了「說故事的人」,擁有一切故事內容文本的述說權與解釋權(Walter Banjanmin那一套就可以搬出來解釋了),透過語言(沙龍及學堂所說)、文字(書中所寫)和圖像(書中所繪),他建構(虛構)了一整個福爾摩沙文本世界,就如同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或者是J. R. R. Tolkien的魔戒中土世界一樣。
其實在和宏璋兄聊天的過程當中,我認為我倒不是那麼在意George Psalmanaazaar的福爾摩沙真假虛實的程度究竟有多少(其實連翁佳音都認為在這個偽文本裡,還是有幾分真實性,畢竟George Psalmanaazaar參考過若干在他之前的東方見聞錄文本,以及他周遭少數有到過東方的朋友),我更感興趣的是他的策略及技巧,這也是我所寫的那篇期末報告的重點,此不贅述與重覆。
除了訪談影片拍攝之外,我們在拍前和拍後還聊了不少延伸相關的話題。像我在分享了近年關於華文戲劇的觀察與研究之後,他也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做了一些回饋,似乎在經濟與資本的文化邏輯運轉下,大家所面對最大的焦慮對象就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藝術界的「中國製造」儼然才是當前全世界買家的搶購重心;我則反思台灣的劇場界呢?對於華文戲劇的態度或應對策略是什麼?我總覺得很多人在看待台灣以外的華文戲劇時,帶有某種文化位階較高、自負自傲的心態,認為這些演出刻板、老套、落伍,卻對於歐美、日本的表演節目,頗多過譽的激賞。我這麼說,可能會淪為被指稱是義和團心態再現,但我想指出的是(我比較欣賞宋春舫的視野與胸襟),凡華文戲劇,並非無處可取,凡歐美日,也絕非全都是靈丹妙藥,我只問好壞優劣,不管古今中外。有興趣者,可以想想最近的《椅子》和《阿Q後傳》,對我而言,前者無大奇,不必捧上天,後者無大過,不必棄如徙。
今日雜感如上所述,最後我只能說,觀看的文化政治,真是一門大學問啊!
心怡
如果你9/1下午有空,也有興趣,歡迎一起前來。
座談會邀請函
誰是郭寶崑?
會談人:于善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林華源(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後選人 )
地點:藝百廈(廈門街100-1號3樓)
時間:9月1日 下午 2:30--5:30
主持:洪珮菁
演員:邱安忱 陳佳穗 林子恆 王珂瑤 賴伯匡
報名方式:免費 ,二十五名額
留言或寫信 Performosa@gmail.com
留姓名與連絡方式,我們再回覆預留你的位置。
內容:
今年是郭寶崑逝世十週年,實踐劇場舉辦「郭寶崑節2012」,來紀念這位新加坡戲劇之父,在台北,我們並不是很熟悉他是誰,在華語劇場圈他這一生對戲劇貢 獻,在多元文化與多元語言環境中,他引薦當代西方保留東方傳統,除了藝術上奉獻,他的思想影響許多亞洲藝術創作者,我們將以讀劇方式,透過劇本介紹他是 誰?談他的創作,邊對話與邊讀劇方式,介紹“誰是郭寶崑?”
第一部份 誰是郭寶崑?生平介紹與藝術上重要成就
第二部份 讀劇 “棺材太大洞太小” --作品與社會批判性
第三部份 讀劇 “鄭和的後代” ---新加坡劇場的影響力
第四部份 讀劇 “ 靈戲”---文化思想與對話
老師好:
我是台大戲劇的研究生,剛好最近也要去新加坡參加郭寶崑會議,在議程中看到老師的文章,於是來打招呼!(很期待!)
很贊同老師說的,很多人在看台灣以外的華文作品時有著自負偏心的眼光,我覺得我自己也難免如此,特別是在語言上--看戲時,居然會不自主地想著「你們華語說得不夠好」!銘以為記。希望之後能把這樣的眼光去除掉。只是,除了以這樣的眼光看待東南亞劇場的人們,其實更多人選擇的是忽視/不關心....
謝謝老師,我已報名啦!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