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高行健的零星拼貼印象
【2012年5月25日,在臺師大出席高行健作品座談會,會前所草擬的簡單發言稿。】
最近一次觀賞高行健作品上演的經驗:2012年第40屆香港藝術屆《山海經傳》。這是由香港藝術節委約新創作、北京大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所聯合製作的大型演出,高行健和林兆華上一次的編導合作,已經將近三十年前了,他們兩位在1982年合作的《絕對信號》,開啟了1980年代以降大陸探索戲劇的風潮。三十年後,兩人在其藝術創作道路上,各自擁有一片天,此番透過香港藝術節的牽線再次合作,意義非凡。
這個演出版本的最大看點,就是將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團演員及北京當代芭蕾舞團演員,安排在同一個舞台上,讓他們異質、反差頗大的表演身體同時並置,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彰顯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團演員們樸拙土氣的表演趣味,尤其老腔蒼勁的音樂與唱腔,最是迷人。
可惜的是,該藝術節將該演出的場地設於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那種高度禮儀、劇場規約的空間性格,很大程度將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團演員們樸拙土氣的表演趣味給框限住了,看起來很憋,也導致若干觀眾在散戲之後的閒談話語當中,表現出對於該演出的不耐,這也表示某些觀眾的看演出品味已經被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給慣壞了。
同一個劇本,香港導演蔡錫昌曾於2008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的圓形廣場執導搬演過,可以算是華文戲劇界首度將該劇作製作演出的紀錄。我是透過導演燒製致送的DVD觀看該演出的,在劇場視覺美學的表現上蠻成功的,但由於錄音技術產生了些許問題,只有部分過場的音樂被收音,而演員的台詞對話則完全聽不到聲音,相當可惜。
高行健的作品一向是獨樹一幟,在我所認知的當代華文戲劇界範疇裡(台灣、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我還找不出可以與他相提並論的創作者,他的作品禪意境之高深,超越東方與西方,融合傳統與現代,高度的普世性;同時,在我所參與過的華文戲劇研討場合裡,幾乎沒有散篇論文在討論其作品,以他之名、主題式的研討及展覽倒是有之。他在華文戲劇的位置是很特殊的,這點在座談會現場我們會加以提出討論,尤其是他的被接受度、被接受形式,那麼,在接受之外呢?
我並非鑽研高行健作品的專家,但接觸他的作品倒是有些零星經驗,我的發言多半會繞著這個方向,並與其餘兩位講者所講之內容互補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