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喧囂孤讀書會」小誌
有些朋友知道我在校外有個讀書會,從2004年2月份至今,已經有七年了,這些年來,平均每個月讀一本,讀了將近有百本書(不完整的書目如附)。
最開始是因為2003年秋天好友賴淑雅找我去板橋社區大學開授一門課,我設定課名為「愛書人俱樂部:關於出版與閱讀」,因為當時我雖然已經在北藝大戲劇系任教,但是距離上一個出版企劃的專職工作為時不遠,對於出版界、書店業、閱讀行為等都還有「職業病」式的許多觀察與體會心得,雖然當時在戲劇系除了專任教學,還得兼做研究所行政工作,工作負荷不可謂不大,但是基於好友的強力邀約(我覺得比較像是「還債」,呵!因為我在出版社任職期間,曾經對賴淑雅「逼」出了一本翻譯書:奧古斯都‧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以及課程主題設計的自由,所以就答應接下這個教學工作。由於社大的學員多半都已經是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什麼樣的背景都有,我這門課人不多,有小學老師、藥劑師、保險業務員、補習班老師、退伍軍人等等,每個人的閱讀嗜好也不一樣,日本文學、張大春、歷史傳記……不一而足。然而,教完一學期之後,我還是覺得負擔很重,所以當社大再詢問我次學期想開設的課程時,我婉拒了。我和這班學員們就在最後一堂課後,與他們約好農曆春節過後,從出版專業的角度,帶他們去逛臺北國際書展(在此之前,我也曾經帶他們到公館附近的幾家特色書店做了一趟巡禮,包括書林、女書店、明目、台灣个店、南天、唐山、結構群、問津堂等),逛完書展之後,大夥還是覺得就這樣散夥實在可惜,最後經過大家討論同意來組一個讀書會,每個月讀一本書,由我來主持;一開始(2004年)大家還可以接受我所開列出的書單,但是第二年(2005年)的書單對他們而言,就似乎「理論」「厚重」了許多,在這個過程當中,成員漸漸離去,到最後只剩一位。
就在2005年的同時,我應劇評人杜秀娟之邀,在臺北市長安西路身心障礙福利會館的二樓,主持一整年度的「身心障礙讀書會」,學員只有四人,也是每個月聚會一次;原本讀的也是比較偏重身體文化理論方面的書,但是其中有學員反應這些書對他們而言太艱澀了,在討論過後,改換成閱讀西方現代劇本。
所以在2005那一年,我每個月都得為準備這兩個讀書會的領讀工作而花一些心力,到那年秋、冬之際,我又覺得負荷不過來,剛好一年度的期程即將結束,而之前的板橋社大讀書會也接近停擺狀態,我同時徵詢了板橋社大讀書會的那位「最後一人」,以及身心障礙讀書會這邊的夥伴,是否可以在2006年開始將這兩個讀書會合而為一?結果成了,而且延續至今。
回顧讀書會合併之後的這幾年,我發現這個讀書會至少有幾個特徵:
首先是領讀人的工作。我覺得只是一味地以我的個人閱讀品味為品味,實在不是一個好現象,我希望並鼓吹將領讀的權力釋放出去,每位夥伴都可以提供他或她想要領讀的書目,而到了該月該書時,就由他或她領讀先分享,其餘的夥伴也隨時可以加入回應或補充。原本的「寡頭」成了「共治」,這是我們這個讀書會自然而然形成的多元民主,大夥也越來越珍惜這個傳統。
其次是閱讀品類的選擇。在當初我要將領讀權力釋放出去的同時,我就主張,因為大夥的背景都不一樣,各自的閱讀嗜好也不盡相同,再加上2005年我以人文類書轟炸板橋社大讀書會,結果有了慘痛的教訓,所以我強烈建議,以「古今中外」各種小說做為我們彼此之間最大的公約數,幾年下來,除了極少數的心靈成長書與文哲書之外,小說成了大夥可以接受的文類。
再次為成員的背景組成。倘若將過去這七年來,曾經在這兩個讀書會來來去去的夥伴或朋友聚集在一起,應該有三、四十人,這其中有人只是因為朋友的帶引、出現過一、兩次,有的則是因為工作或求學在異地而不得不停止了讀書會的參與,目前比較穩定的有六位:除了我之外,另外有書店店員、議會員工、小學老師、研究生、大學畢業生,所以我們訂書有相對較低的折扣(成員中有誠品書店的員工),定期聚會的誠品敦南二樓咖啡也都已經視我們為熟客,所以書籍和空間都不成問題(且成員中有位輪椅族,絕對需要無障礙空間);再加上彼此之間逐漸培養出來的友情與默契越來越好,除了討論小說之外,也會談及相關的戲劇、電影、日劇、漫畫、生活、工作、教育、文化、政治、社會等話題,這應該才是成就讀書會穩定的最大主因。
我們還為這個讀書會取了個名字,叫做「喧囂孤讀書會」,概念取自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08698?sloc=main),因為我們認為在這個極度喧囂與混亂的年代裡,只有不斷地閱讀,才能夠定、靜、安、慮、得!我曾經答應夥伴們要寫一篇小文章,以誌記這個讀書會的源由與發展,今日稍得一點空,趕緊記下一些浮光掠影,來日方長,還可以補遺。
閱讀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我們就像Johnnie Walker一樣,商標上的他是keep on walking,我們則是keep on reading!
【不完整書目】
(按:這「不完整」主要是因為我2004年那一年份的記事本,不知被我塞到書房的哪個角落。)
「喧囂孤讀書會」書單(未完整草稿,更新至2022年2月份)
善祿 整理
日期 導讀人 |
書名 |
起於2004年2月份(當年度書單待補) |
|
2004 于善祿 |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
2004 于善祿 |
丹.布朗《達文西密碼》 |
2005.01 于善祿 |
艾德勒、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 |
2005.02 于善祿 |
彼得‧柏克《知識社會史》 |
2005.03 于善祿 |
艾倫‧布魯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
2005.04 于善祿 |
阿颯兒‧納菲西《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
2005.05 于善祿 |
彼得‧蓋伊《史尼茨勒的世紀》 |
2005.06 于善祿 |
南博《日本人論》 |
2005.07 于善祿 |
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 契訶夫《櫻桃園》《海鷗》 |
2005.08 于善祿 |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創造力》 阿爾比《誰怕吳爾芙》 |
2005.09 于善祿
|
卡繆《卡里古拉》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
2005.10 于善祿 |
美狄亞《小偷嘉年華會》 |
2005.11 于善祿 |
戈爾德思《戈爾德思劇作選》 |
2005.12 于善祿 |
惹內《女僕》 |
2006.02 葉家銘 |
契訶夫《六號病房》 |
2006.04 王吟萱 |
果戈里《狂人日記》 |
2006.08 洪伊奇 |
安潔拉‧卡特《焚舟記》、《魔幻玩具舖》 |
2006.10 王吟萱 |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 |
2007.01 于善祿 |
大衛‧洛吉《小說的五十堂課》 |
2007.04 于善祿 |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
2007.06 劉文玲 |
馬奎斯《百年孤寂》 |
2007.07 楊景雯 |
菲立普‧克婁代《林先生的小孫女》 |
2007.09 于善祿 |
史坦貝克《人鼠之間》 |
2007.10 于善祿 |
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 |
2007.11 于善祿 |
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
2007.12 王吟萱 |
井上靖《樓蘭》 |
2008.01 于善祿 |
赫賽赫曼《流浪者之歌》 |
2008.04 楊景雯 |
沙林傑《麥田捕手》 |
2008.05 張哲豪 |
王文興《家變》 |
2008.06 葉其蓁 |
奧爾嘉.朵卡萩《收集夢的剪貼簿》 |
2008.07 王吟萱 |
天下霸唱《鬼吹燈》 |
2008.08 劉文玲 |
鍾理和《笠山農場》 |
2008.09 劉昶讓 |
川端康成《古都》 |
2008.10 滕劭軒 |
丹‧米爾曼《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
2008.11 全體夥伴 |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
2008.12 劉昶讓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
2009.01 張哲豪 |
費滋傑羅《大亨小傳》 |
2009.02 于善祿 |
吳爾芙《美麗佳人歐蘭朵》 |
2009.03 楊景雯 |
維卡斯.史瓦盧普《Q & A》 |
2009.04 楊景雯 |
妙莉葉.芭貝里《刺蝟的優雅》 |
2009.05 劉文玲 |
廖輝英《輾轉紅蓮》 |
2009.06 劉昶讓 |
安德魯.克萊門斯《不要講話》 |
2009.07 劉文玲 |
Lily Franky《東京鐵塔》 |
2009.08 王吟萱 |
琦君《橘子紅了》 |
2009.09 楊景雯 |
柯奈莉亞.馮克《墨水心》 |
2009.10 于善祿 |
以利特.泰柏、湯姆.蒙特《胡士托風波》 |
2009.11 張哲豪 |
余秋雨《人生風景》 |
2009.12 于善祿 |
張愛玲《小團圓》 |
2010.01 于善祿 |
陳玉慧《海神家族》 |
2010.03 楊景雯 |
井上靖《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 |
2010.04 劉昶讓 |
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 |
2010.05 楊景雯 |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2010.06 楊景雯 |
朱天心《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
2010.07 楊景雯 |
瑪夏.漢彌頓《駱駝移動圖書館》 |
2010.08 楊景雯 |
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 |
2010.09 劉文玲 |
卡謬《異鄉人》 |
2010.10 王吟萱 |
余華《活著》 |
2010.11 劉昶讓 |
卡夫卡《變形記》 |
2010.12 楊景雯 |
契訶夫《帶狗的女士》 |
2011.01.15 于善祿 |
谷崎潤一郎《春琴抄》 |
2011.02.19 于善祿 |
小仲馬《茶花女》 |
2011.03.20 楊景雯 |
湊佳苗《告白》 |
2011.04.17 王吟萱 |
老舍《茶館》 |
2011.05.15 劉文玲 |
麥克安迪《默默》 |
2011.06.19 楊景雯 |
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
2011.07.17 劉昶讓 |
徐四金《香水》 |
2011.08.21 于善祿 |
白先勇《台北人》 |
2011.09.18 游資芸 |
卡夫卡《城堡》 |
2011.10.16 楊景雯 |
徐林克《我願為你朗讀》 |
2011.11.20 劉昶讓 |
齊格飛.藍茨《迷宮中等待果陀》 |
2011.12.18 劉文玲 |
瓊瑤《失火的天堂》 |
2012.01.14 劉昶讓 |
岩崎夏海《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 |
2012.02.18 于善祿 |
紀蔚然《私家偵探》 |
2012.03.17 于善祿 |
楊麗玲《艋舺戀花恰恰恰》 |
2012.04.14 劉文玲 |
艾蜜莉.勃朗特《咆哮山莊》 |
2012.05.26 楊景雯 |
喬斯坦.賈德《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
2012.06.16 楊景雯 |
約翰.伯蘭特《天使墜落的城市》 |
2012.07.14 王吟萱 |
恩田陸《巧克力波斯菊》 |
2012.08.18 陳昀孜 |
艾西莫夫《我,機器人》 |
2012.09.22 楊景雯 |
費迪南.馮.席拉赫《罪咎》 |
2012.10.20 劉昶讓 |
太宰治《人間失格》 |
2012.11.17 劉文玲 |
鹿橋《人子》 |
2012.12.29 游資芸 |
蘇珊.希爾《黑衣女子》 |
2013.01.19 陳昀孜 |
保羅.科爾賀《9288奇幻之旅》 |
2013.02.23 于善祿 |
黎紫書《告別的年代》 |
2013.03.16 葉聿嵐 |
畢飛宇《推拿》 |
2013.04.20 葉素伶 |
小川洋子《沉默博物館》 |
2013.05.18 劉文玲 |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
2013.06.15 楊景雯 |
莫言《紅高粱家族》 |
2013.07.20 林乃文 |
乙一《GOTH斷掌事件》 |
2013.08.17 陳玉青 |
施叔青《行過洛津》 |
2013.09.14 鄭阡荏 |
瑟巴斯提昂.費策克《遊戲》 |
2013.10.19 王吟萱 |
布萊思.寇特內《家傳大煎鍋》 |
2013.11.16 劉昶讓 |
雨果《悲慘世界》 |
2013.12.28 游資芸 |
湯瑪斯.穆倫《末日小鎮》 |
2014.01.18 陳昀孜 |
尼爾.蓋曼《好預兆》 |
2014.02.15 于善祿 |
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頑童(哈克)歷險記》 |
2014.03.15 葉育伶 |
駱以軍《遣悲懷》 |
2014.04.19 陳玉青 |
施耐庵《水滸傳》 |
2014.05.17 劉文玲 米卡 |
蕭麗虹《千江有水千江月》 |
2014.06.21 王吟萱 |
布蘭登.山德森《鋼鐵心》 |
2014.07.19 楊景雯 |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 |
2014.08.16 劉昶讓 |
青木新門《納棺夫日記》 |
2014.09.20 洪伊奇 |
芭芭拉.艾倫瑞契《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
2014.10.18 游資芸 |
保羅.裘唐諾《質數的孤獨》 |
2014.11.15 鄭阡荏 |
錢鍾書《圍城》 |
2014.12.20 于善祿 吳健加入 |
陳冠中《盛世 中國,2013年》 |
2015.01.24 陳昀孜 |
麥克安迪《說不完的故事》 |
2015.03.21 于善祿 |
三毛《撒哈拉歲月》 |
2015.04.18 葉育伶 誠品敦南 |
克莉絲蒂‧阿嘉莎《一個都不留》 |
2015.05.23 劉文玲 米卡 |
蔡素芬《鹽田兒女》 |
2015.06.27 王吟萱 |
京極夏彥《巷說百物語》 |
2015.07.18 于善祿 |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
2015.08.22 劉昶讓 |
林良《小太陽》 |
2015.09.19 楊景雯 |
宮部美幸《模仿犯》 |
2015.10.24 于善祿 |
新日嵯峨子《臺北城裡妖魔跋扈》 |
2015.12.26 鄭阡荏 首度在高雄聚會 |
曹雪芹《紅樓夢》 |
2016.01.09 陳玉青 |
李昂《殺夫》 |
2016.03.19 吳健 |
布魯諾‧舒茲《鱷魚街》 |
2016.04.23 于善祿 |
蕭颯《逆光的臺北》 |
2016.05.21 劉文玲 |
吉本芭娜娜《盡頭的回憶》 |
2016.06.18 葉育伶 |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 |
2016.07.16 HAIDO 高雄 |
林海音《城南舊事》 |
2016.08.20 陳玉青 |
甘耀明《殺鬼》 |
2016.09.24于善祿 |
陳冠中《建豐二年》《裸命》 |
2016.10.15 楊景雯 |
夏目漱石《少爺》 |
2016.11.19 洪伊奇 |
舞鶴之書 |
2017.01.14 劉文玲 |
七等生之書 |
2017.02.28 于善祿 |
東山彰良《流》 |
2017.03.11 葉育伶 |
梨木香步《家守綺譚》 |
2017.04.15 簡艾薇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
2017.05.20 吳健 |
上官鼎《從台灣來》 |
2017.06.27 于善祿 |
李旺台《播磨丸》 |
2017.07.15 于善祿 |
黃秀華《1959武漢大旅社》 |
2017.08.26 鄭阡荏 高雄 |
《法蘭西組曲》 |
2017.09.16 楊景雯 |
《蘭亭序密碼》 |
2017.10.21 于善祿 |
流麻溝十五號 |
2017.11.18 吳健 |
文藝春秋 |
2017.12.16 葉育伶 |
樂土 |
2018.01.20 于善祿 |
那個年代的台北中華路 |
2018.02.24 于善祿 |
齊邦媛《巨流河》 |
2018.03.17 吳健 |
布袋戲殺人事件 |
2018.04.14 陳玉青 |
何敬堯《妖怪鳴歌錄》 |
2018.05.22 葉育伶 |
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 |
2018.06.16 劉文玲 |
李敖《北京法源寺》 |
2018.07.28 鄭阡荏 高雄 |
歐威爾《緬甸歲月》 |
2018.08.20 楊景雯 |
石黑一雄《別讓我走》 |
2018.09.16 洪伊奇 |
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2018.10.20 王吟萱 |
卡爾維諾《命運交織的城堡》 |
2018.11.23 簡艾薇 |
Erving Goffman《污名》 |
2018.12.15 曾瑞蘭 |
陳又津《跨界通訊》 |
2019.01.25 |
尾牙 |
2019.02.23 于善祿 |
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 |
2019.03.25 葉育伶 |
阿潑《日常的中斷》 |
2019.04.22 簡艾薇 |
Erving Goffman《污名》 |
2019.05.15 楊景雯 |
瑪麗雪萊《科學怪人》 |
2019.06.26 謝淳清 |
Donna Tartt《秘史》 |
2019.07.27 鄭阡荏 高雄 |
David Ebershoff《丹麥女孩》 |
2019.08.22 陳玉青 |
陳念萱《巫女》 |
2019.09.26 吳健 |
張貴興《野豬渡河》 |
2019.10.23 曾瑞蘭 |
陳欽生《謊言世界 我的真相》 |
2019.11.21 王吟萱 |
白石一文《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 |
2019.12.19 劉文玲 |
島本理生《初戀》 |
2020.01.16 于善祿 |
陳浩基《13.67》 |
2020.02.17 謝淳清 |
卡爾維諾《在美洲虎太陽下》 |
2020.03.26 王吟萱 |
《獵魔士:最後的願望》 |
2020.04.24 劉文玲 |
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
2020.05.22 陳玉青 |
陳思宏《鬼地方》 |
2020.06.28 楊景雯 |
《鯨吞億萬》 |
2020.07.03葉育伶 |
岩井俊二《庭守之犬》 |
2020.08.15 鄭阡荏 高雄 |
《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 |
2020.09.22 曾瑞蘭 |
卡繆《瘟疫》 |
2020.10.29 于善祿 |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
2020.11.23 吳健 |
黃春明《跟著寶貝兒走》、洪明道《等路》 |
2020.12.23 劉紹基 |
賴慈芸《翻譯偵探事務所》 |
2021.01.28 于善祿 |
張福英《娘惹回憶錄》 |
2021.02.25 曾瑞蘭 |
《金翅雀》 |
2021.03.25 陳玉青 |
《包公遺骨記》 |
2021.04.29 劉紹基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
2021.05.22 楊景雯 【視訊讀書會】 |
山崎豐子《暖簾》 |
2021.06.07 謝淳清 【視訊讀書會】 |
尼可拉‧布維耶《世界之用》 |
2021.07.20 葉育伶 【視訊讀書會】 |
安德烈‧克考夫《企鵝的憂鬱》 |
2021.08.20 鄭阡荏 【視訊讀書會】 |
Ami亞海《拼裝家庭》 |
2021.09.21 吳健 【視訊讀書會】 |
王蘭芬《故事許願機》 |
2021.10.29 劉文玲 |
陳柔縉《大港的女兒》 |
2021.11.25 王吟萱 |
小路幸也《東京下町古書店》 |
2021.12 林乃文 |
黛安・艾克曼《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
2022.01 于善祿 |
黃崇凱《新寶島》 |
2022.02 曾瑞蘭 |
薩米耶・德梅斯特《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 |
請轉貼
反正我到目前為止,還是個頑固的臉書化外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