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夏綠地》
時間:2010年9月18日,週六15:00
地點:Arki築空間(台開金融大樓B1/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2號B1)
演出: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夏綠地》
這是個絕對不簡單的文本,老實說,我在看完演出之後,還找了劇本、以及促發劇本創作的原著英文短篇小說〈The Yellow Wall Paper〉來讀,不論是小說或是劇本,甚至是演出,都在處理自我意識、憂鬱症、精神分裂、妄想症的精神狀態,原小說是第一人稱的日記體敘事,演出則由兩位演員(詹慧玲、王世緯)多重扮演所有相關角色,演到後來,角色的扮演已經層層疊疊,扮演中還有扮演,幾乎成了理不清的迷宮,反倒扮演所呈現的狀態與氛圍才是重點,對整個劇組應該都是很大的挑戰。
在多重扮演之外,由於日記的掉落,劇中也出現了書寫與閱讀詮釋的權力之爭,整齣戲的進行更是在一種很複雜的語態中進行,常常分辨不太出來某個當下,究竟是獨白、回憶、對話?還是夢境、幻想、現實?整齣戲沒有太明顯往前進的戲劇行動,卻有大量蘊積在這個迷幻時空裡的內在狂亂。很特別的是,演員主要採取一種非常低限、不灑狗血的口白,壓抑了更多的內心狂躁與精神騷動,以及角色對峙的戲劇緊張。
演出的空間在Arki築空間(台開金融大樓B1,位於重慶南路與忠孝西路交叉口,緊臨臺北車站),場中矗立非常巨大的柱子,舞台設計想辦法以隔板隔開,並在隔板上面畫了非常細緻的圖案,很像從人的腦袋向外蔓延的憂鬱愁緒。此外,在柱子一邊的地板上,有以粗麻繩螺捲成的裝置,餘長的麻繩,還繼續延伸到天花板,看似華麗,但我覺得仍然是憂鬱象徵的外顯延展;柱子另一邊的牆角,有一個偌大的垃圾箱,角色偶爾會從那裡進出;天花板的一角,甚至是往上通開的,有時會掉下麻繩或大本日記。在這樣充滿視覺感的空間裡頭,時間感與年代感完全失去其座標,演員的服裝造型也走黑色巴洛克風格,可以戴卸的服裝更帶有某種漫畫感。
從《曹七巧》、《白素貞》、《劉三妹》、《陳清揚》,到《夏綠地》,該團作品始終維持處理女性的情感與慾望,從不滿足於簡單直白的表現或再現,總是透過複雜與曲折的形式、哀豔異色的情調、精工細筆的雕琢與刻劃,一字一句,一絲一縷,一釘一鎚,一景一場,慢工出細活地一齣一齣完成,每次都能夠表現出又不一樣的美學風景,到了這次的《夏綠地》,我仍然能夠在其中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抒情哥德」(lyrical gothic style)之風,在原本關於憂鬱、謀害、自殺等暗黑的情緒色調之外,隱隱然還有溫暖的抒情格調。
緯緯
我並非全職的評論人(像林克歡老師這樣),我也不可能看完每齣戲都寫評(聽說每週看戲俱樂部的JimmyBlanca是這個樣子),每一個當下可能都有很多事情在忙,能夠抽出時間寫點看戲筆記已經是自討苦吃了,看戲加寫評,再加上交通往返時間,這些都需要時間成本,我不可能耗盡所有力氣在這些事情上頭。
我自己也覺得很遺憾,沒有在記憶尚清晰的時效範疇裡趕緊寫下《陳清揚》的評論,現在只剩下幾個畫面了;如果就幾個殘存的畫面,硬是掰出一堆文字海,我想那不是我的作風,也不會是妳所期待。
事實上,最近和幾個朋友常聊到,過一陣子想要休息一下,不只是暫停寫劇評,也暫時不看戲,原因無他,這兩件事真的佔掉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了。看著同輩一個個升等、出版論著、譯述、拿到博士學位,我卻一事無成。別告訴我,什麼我是臺灣不可或缺的劇評家云云,沒這回事,誰都可以被替換的,何況我在lulusharp寫了一堆,很多都是被劇團拿去申請補助案當附件之用,我好像在幫很多人寫功課,可是自己的功課都沒寫,我已經漸漸厭倦這樣的感覺,我也不知道還能夠堅持多久,尤其是在這種消費時代裡,每個禮拜的戲劇演出如過江之鯽,我看不完也評不完。
當然,我一定要感謝這麼許多團體送我貴賓券免費看戲,我以評論回饋似乎禮尚往來,但肯定有人質疑如此評論的公允性,我也沒辦法對此多說些什麼,只能每次問清自己的良心寫下每一篇評論,但仍時不時會引起大小不一的爭議,對這些我感到有點厭倦。
多看幾本好書(也許轉而開始寫書評),多寫幾篇學術論文,趕快拿到學位,這才是我目前最想望的事。
好有力量的評論啊! 吼,都快過一年了卻仍不見陳清揚,真心碎... 唉呀,謝謝祿祿老師來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