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5 01:17:53于善祿

評曉劇場《燕子》

時間:2010年9月4日,週六19:30

地點:曉劇場藝文空間

演出:曉劇場《燕子》

 

創作取材多元的曉劇場,曾經由張曼娟的文學作品激發創意,也曾擬仿神話的敘事虛構了戲劇情節,這次更從社會新聞的綁票、勒贖、恐嚇、撕票案件中構思,詰問事件的真實性與人們的無感度,遊走於人性、戲劇藝術、社會新聞之間的張力結構中,所有人都無法逃脫,都是共犯結構的一份子,到目前為止,在歷來曉劇場的創作中,是最貼近社會現實與高度深刻省思的一個作品,不可小覷。

 

戲從一樓的沙發區開始,一台即拍即播的小型攝影機正對著即將接受死刑的殺人犯(馮瀚亭飾),面對記者紛來杳至的各項提問,他只是顫抖、懊悔、聲淚俱下地訴說著他只想要錢,並沒有存心想要殺害被其綁票的女學生(陳玉青飾),從即時播放的影像畫面中來看,在他的身後,站著等待進地下一樓看演出的觀眾,但其實在這樣的情境設計下,觀眾即成為了湊熱鬧的旁觀者,冷眼看著他在那無盡彷彿求饒的訴說。

 

接著,觀眾被引導至地下一樓的座位席坐定,微暗的兩個光區早已有戲發生,一邊是稍事休息卻又坐立不安的歹徒(馮瀚亭飾)和其女友(徐啟康飾),一邊是內心焦急卻也是坐立不安的女學生母親(曾珮飾),這也構成主要的兩個表演區域。從一樓的記者會現場,到地下一樓的綁票案件,戲劇時間是倒敘的,所有的觀眾在接下來的五十分鐘,所看到的基本上就是綁票的大致過程,包括兩位嫌犯對女學生的打罵、凌辱、恐嚇、性侵、分屍(最後「分屍」這個部分只以聲音在後台表現),包括女學生母親的焦急、求神保佑、束手無策,還包括女學生和其母親在夢與幻像中的想像相遇,最有趣的是,戲中還以一首歌曲,將四人的心境串唱在一起,集諷刺、衝突、無奈、忿恨、絕望於一爐,觀眾在極度寫實的戲劇表演與多重情緒交疊的劇場氛圍裡,的確是令人震撼、愁眉深瑣、無法喘息。

 

亞里斯多德曾在《詩學》裡提到的「哀憐」(pity)與「恐懼」(fear),在這裡全都出現了,只是最後的「情緒發散」(catharsis)還有點不夠,只是已死的女學生靈魂來夢中與母親相遇,與她攜手牽伴,走向門後的白光,這最後的情緒發散時間似乎還不夠長;又或者,這齣戲的表演內容與表現手法實在是沉重的寫實,觀眾心理頭的哀憐與恐懼,遠遠大過於戲劇手法所提供的情緒發散,畢竟,類似的社會新聞事件幾乎天天都在發生,我們絕不可能透過一齣戲,就妄想發散所有鬱積的真實哀憐與恐懼,藝術的發散並不等於社會真實的發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在看完戲之後,繼續對這樣沉重的社會議題,進行反省與思索,檢視人性的本質與真實的假面。

喜歡 2010-09-06 16:03:08

藝術的發散並不等於社會真實的發散

于善祿 2010-09-05 22:44:30

沒問題
請轉貼

曉劇場 2010-09-05 22:10:23

老師您好

謝謝老師在演後給《燕子》的評論,不知是否方便把本篇文章轉錄到劇團部落格。謝謝老師。

曉劇場 育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