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4 19:01:48于善祿
讀《前進十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十週年紀念特集》
出版:前進進戲劇工作坊(http://www.onandon.org.hk)
顧問:陳炳釗
編輯:小西、陳國慧
版次:2010年1月初版
定價:港幣150元
感謝陳國慧送給我這本《前進十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十週年紀念特集》,從離港的機場快線到返臺的長榮航班上,我一直在讀著它,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難得的香港戲劇團體,也讓我思索了一些問題。
全書分成五個部分:前言和序語(或絮語)、「前進法度」、「繁花集錦」、「評泊有聲」和「似水十年」。第一個部分,分別是前進進董事局主席梁款、前進進藝術總監陳炳釗,以及陳國慧和小西兩位主編,對於這本特集製前編後的工作簡報與致謝賀辭,還有對於全書內容的大筆勾勒。「似水十年」則詳列了一份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和牛棚劇場的演出年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從教育劇場轉向劇場創作與場地經營的軌跡。
「前進法度」收錄了陳炳釗、小西、陳國慧、鄧正健(香港劇評人)、張秉權(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系主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和林克歡(中國國家一級評論家)等人的六篇論述性高的長文,涉及到前進進創團初期的人事與活動(陳炳釗)、前進進的發展進程與初步的藝術及歷史定位(小西)、香港小劇場的空間開拓與精神承傳(陳國慧)、陳炳釗做為劇場作者的作品解析(鄧正健、林克歡)、教育劇場過渡為劇場創作與場地經營的轉變(張秉權)等不同的面向,有歷史的回顧,也有未來的期許,有作品的評析,也有劇團及場地營運的檢視,多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批判與省思。
我特別喜歡陳炳釗那篇像是劇場懺情錄的書寫(〈我的一九九八劇場,我的另類記憶〉,頁14-33),他雖然將時空定格於1998年的香港,「絮語」式地憶話當年,十年回望,關於青年劇場、另類劇場、劇場專業化、戲劇評論的抬頭、藝術家交流、油街藝術村到牛棚藝術村的點點滴滴,和香港社會文化環境的交互對話,讀起來臨場感十足,那種胼手胝足的草創情感,應該是許多劇場人都有的甘苦回憶。
陳國慧那篇關於從「城市劇場」到「牛棚劇場」的〈香港小劇場的空間開拓與精神承傳〉(頁46-59),也頗能引人深省。她在文中以歷史省視的角度,對香港劇場的藝術性格與空間政治,做了一番深入的析辨,並將重點放在1980年中葉出現的「城市劇場」與2000年以後才出現的「牛棚劇場」的精神承傳與空間開拓上,對我在瞭解香港的官方管轄表演場地之外,有了一個比較新穎的視角來更認識香港民間獨立表演場地。
「繁花集錦」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圖話、人事。顧名思義,圖話以三十餘幅彩色與黑白的劇照及宣傳單為主,每一幅均附上適切的文字說明(執筆者:陳惠儀、陳瑋鑫)。人事則是由朱琼愛、馮程程、七位i-D兒女(葉文華、陳靜昕、陳柏祺、陳瑋鑫、謝國明、吳江偉、黃力信)、陳惠儀主筆,有訪談、有側記、有寫給十年前自己的書信,涉及了幾位與前進進及牛棚劇場至為相關的一些人事,包括陳炳釗、鄭綺釵、杜偉德、歐怡雯、祝雅妍、鄭煥美、黎蘊賢、潘詩韻、蔡運華、梁菲倚、彭家榮、潘惠森、李鎮洲、叮噹、鄧正健、陳國慧、小西等,從行政、創作到評論,盡量顧及,這個「聚眾滋事」的能量,讓我懷想起臨界點劇象錄。
「評泊有聲」則收錄了十篇關於前進進演出作品的戲劇評論,所評的作品包括《Y2K青春戰士》(1999)、第八回「小小劇場運動」(2001)、《奧利安娜的迷惑》(2003)、《(魚)夫王N’不(手)女》(2004)、「導演創作室」(2004)、《333神曲》(2005)、《N.S.A.D.無異常發現》(2006)、《天工開物‧栩栩如真》(2007)、《哈奈馬仙》(2008)、《死亡與少女》(2008),劇評人有雙魚、小西(評了「小小劇場運動」和「導演創作室」)、程熺、陳瑋鑫、于善祿、莫兆忠、陳智德、林驄、黃國鉅,提供不同的評論側角,衍生更深層的藝術意義。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除了瞭解前進進的發展軌跡與作品藝術特色之外,我也特別注意到了與臺灣現代劇場界的頻繁交流。演出部分包括臺灣渥克劇團的《阿珂》、莎妹劇團所參與的「台港日三城神曲計劃──333神曲」、動見体劇團的《道德神經:光之戲謔曲》、差事劇團的《子夜天使》、石岡媽媽劇團的《梨花》、王嘉明赴港執導的《誘惑者日記》、莫子儀與Fa所參與演出的《鯨魚背上的欲望》等,另有相關的工作坊、座談會、研討會、劇訊專欄寫作(我曾經在這裡發表了幾篇關於香港劇場的觀察文章)等等,可以說是在香港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非常林奕華、PIP文化產業、展能藝術會、撞劇團等團體之外,臺灣現代劇場界較熟悉且互動較多的戲劇團體,也是目前香港劇場界在另類前衛創作風格上,較具有能量與活力的一個劇團。
這次赴香港看戲,我同時在牛棚藝術村巧遇一個關於香港文化藝術十年的圖書出版展覽,好多人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是每當我看到香港的文化出版品、逛有特色的獨立人文書店、閱讀擲地有聲的書評與文化觀察文章、所遇到的劇場界與文化界友人等,我還是能夠深感香港文化的多元與深度。特別是像《前進十年》這樣子的書,在過去十年的臺灣劇場界和出版界,我沒看到幾本,我說的是針對單一劇團,兼顧歷史發展縱深、社會文化脈絡、作品藝術特色、自我檢討的多角度評述專書,而非劇照集、筆記書、精美(卻華而不實)節目單、主創者文字集(還可能是別人寫的)等,經常是一堆沒有論述、沒有深度、甚至沒有內容的東西,除了又砍掉一堆樹,真不知替臺灣劇場史留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