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1 01:26:18于善祿

評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第43屆畢業公演《甕中舞會》

 
時間:2009年3月21日,週六,下午2點半
地點:皇冠小劇場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第43屆畢業公演《甕中舞會》

在有限的硬體資源底下,最可貴的是創意與創作力的無限廣大。這一屆畢業班(第43屆)在過去兩、三年裡,於校外的戲劇展演活動多有所聞,本人也從中欣賞了若干,衝勁與能量十足,細膩與巧思尚可加強。這次的《甕中舞會》同樣也表現出如此的創作企圖,從演出到行政,整體團隊都讓人感受到其熱情與專業。

編導均為簡莉穎一肩扛,2007年本人赴澳門擔任亞洲學生戲劇匯演期間,就已經注意到簡莉穎等人的表現,往後也常在牿嶺街小劇場等表演場合看到簡莉穎在劇場工作上的賣力投入。《甕中舞會》這個劇本,融合了寫實敘事與非寫實魔幻等風格元素,探討主題多元,構想不錯。場景的切換與串聯,或許可以再流暢些。

舞美設計的理念與風格,大致如各設計同學在企劃案與節目單中所言,如舞台「希望以不吃掉人物和劇情為主,因此用最少的顏色和圖形來做襯托作用,用原始的純白色、大大小小的方格透過排列組合和紅色系小道具的擺放和運用」,燈光「光線的角度以及光線的線條在此用來營造詭異的氛圍,色彩的運用讓劇中的非現實場景更增加些許的遊戲性」,服裝「整體方向朝色彩豐富的感覺走」等等,這些設計理念化為實際執行的成果,在皇冠小劇場的表現不惡。

有幾位演員(盧侑典、謝靖雯、朱家儀、張芳瑜、鞠琮穎),之前在校外不同的演出當中,見過其表現,這次在《甕中舞會》裡的表現也都還不錯。不過,由於演員所飾演的角色多半為功能性的角色,這齣戲的重點也不在角色的塑造與刻劃,而是在問題的提出與氛圍的營造,所以戲結束至今一個多禮拜,有印象的演員(或角色)並不多,前面提到的五位演員,是因為之前看過他們其它的演出,但真正回到這齣戲來談的話,有印象的大概只剩下均凡(謝靖雯飾)、男人(盧侑典飾)、母親(朱家儀飾)、妹妹(張芳瑜飾)。張芳瑜的好歌聲與穩健的舞台表演,算是這群演員裡頭,表現最突出的。(當然,剩下來的問題就是,這「突出」是否融到整齣戲裡頭?)

如同許多戲劇科系的畢業製作一般,觀眾結構仍以親友組成為主,一般說來,都還蠻能融入其中的。不過藉此較偏非寫實魔幻氛圍的戲,能夠跟較不常進劇場的親友觀眾(尤其是長輩型的觀眾)達到多少溝通交流,這點倒是比較值得進一步瞭解的。

跟過去對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的對外公演印象已經有所不同,這次所感受到的是行政聯繫的周密、分工合作,以及整體創意與展演的高度能量,還有系方對於學生創作的支持與鼓勵,讓這整個劇組可以學生的創作劇本做為班上的畢業公演,最後這點在本人所任教的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就不太可能。

節目單最後還附上「再現劇團」近期的相關演出訊息,這個劇團近一年來在台北市南昌街附近承租了一個地下室空間,匯聚了不少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在學生與畢業校友的創作表演能量,再加上地緣臨近附近的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牯嶺街小劇場、南海藝廊、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等表演場館,能見度相對提高許多,讓人可以強烈感受到其活動能量與脈搏,與其母校母系之間有相輔相成的臍帶關係;相對於台大戲劇系、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等北區戲劇科系的學生相繼組織戲劇團體,也有共同「逐鹿中原」的架勢,我站在整體戲劇生態的角度來看,這是令人期待且值得持續觀察的。
善祿 2009-04-06 01:23:06

阿忠

我是有想過寫篇專文來討論,但最近比較忙。不過,我還是會持續將這些對校園戲劇的觀察,放在不同的文章裡頭的,現在先化整為零,等時機成熟了,再化零為整。[其實最近寫的幾篇東西,都跟這個題目有關。]

柳春春阿忠 2009-04-06 00:03:56

善錄,會對這個題目寫篇校園生態觀察乎?

......跟過去對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的對外公演印象已經有所不同,這次所感受到的是行政聯繫的周密、分工合作,以及整體創意與展演的高度能量,還有系方對於學生創作的支持與鼓勵,讓這整個劇組可以學生的創作劇本做為班上的畢業公演,最後這點在本人所任教的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就不太可能。......

于善祿 2009-04-01 23:27:47

給甕中舞會宣傳

沒問題,請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