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3 20:52:45于善祿

讀李宇樑《紅顏未老》

雖然迄今只去過澳門兩次,但我手頭有一本書,書名是《紅顏未老:澳門的流金歲月》(黃仁達,臺北:商智文化,1999),寫的是澳門的歷史人文與印象記趣,裡頭淺顯易讀的文字與大量的精美照片,讓我在讀李宇樑的《紅顏未老》劇本時,有了鮮明的城市畫面和歷史想像,還有更多對於人事變遷的感嘆。

劇本第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是時空場景的精心安排。「現在時間」是2006年農曆七月初七,跨越時空不斷地尋找失散女兒的方玉蘭,則生於1907年農曆七月初七,她是「紅透福隆新街六條里巷、數十間大寨,福榮里內『歡得』大寨的紅牌阿姑」,1942年「澳門風潮」離亂時期為了尋找食物而與女兒方小紅(生於1933年)失散,隨後她竟意外墜河身亡,但是其「蝶靈」卻不斷地返來陽間尋找女兒,最後終於在「他」(生於1933年)和「他」最小的兒子Urban(生於1989年)的協尋之下,找到她的女兒,雖然人事已非,女兒也因後來被一對路過的土生葡人夫婦搭救收養,長大成人,名字也改成了Fatima Monteiro,但是母女兩人對於彼此一甲子的思念與記掛,卻不曾稍減。

李宇樑在時空結構的處理上,讓「現在時間」與「過去時間」交織前進,場次比例幾乎平均,但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現在時間」是與「真實時間」同步的,而「過去時間」則是以約十年為單位做為場次間的時間間隔,譬如提到了1942年的香港淪陷與澳門風潮、1952年的中葡關閘衝突、1966澳門戒嚴與罷工罷市、1979年的改革開放、1989年的六四風波與經濟起飛、1999的澳門回歸與東南亞金融風暴以及2006年的國際煙花匯演等,最後則是讓「過去時間」和「現在時間」疊合在一起,方玉蘭在這人事與城市景觀快速變遷的流金歲月裡,她一直停留在去世時35歲的容貌,紅顏未老。這幾乎是類似的大時代劇常見的處理手法。

在這近百年的歷史裡,除了玉蘭尋女為劇情主線之外,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澳門鬧區的經濟與生活轉型,從早期的娼館、煙館到起樓、起盤,再到賭場林立,新生代年輕人多嚮往賭場工作,連最後玉蘭都對「他」說:「離不開賭場,就不能轉世再生,做個完完整整的人。」儼然澳門人的生死、投胎、再世,都與賭場脫離不了關係。但我仍覺得李宇樑只是將賭場、以及「他」的嗜賭成性,都當做是個假托,他真正要寫的其實是藉由玉蘭尋女來寫中國(親生母親方玉蘭)、葡萄牙(養育者)與澳門(方小紅/Fatima Monteiro)之間的糾纏關係,類似的情結(complex)也可以在一些香港的「九七劇」裡頭看到。

戲的演出(戲劇農莊,2006年,第十七屆澳門藝術節)我沒看過,但單是讀到最後一場(第廿場)的母女重聚時,場面動人,語言雋永,百感交集,令人喉頭哽咽,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方梓勳曾在《李宇樑劇作選》(李宇樑,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澳門戲劇協會,1999)的推薦序裡大力讚譽李宇樑和香港的杜國威都是寫「情」的高手,我總算領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