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4 12:35:07于善祿

臺北藝穗節:短評三缺一劇團《島上》


時間:2008年9月3日,下午4點半
地點:華山創意園區車庫工坊
演出:三缺一劇團《島上》

最近有幾齣戲,都是七年級生對於當代臺灣政治與社會情境(或困境)有感而發的作品,包括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林一泓編導的《左撇子》、今天所看到的《島上》(王珮瑜編劇、陳亮君導演),還有11月初才要在兩廳院「新人新視野」演出的《樂生》(王永潔編劇、方意如導演),這些創作者的社運行動參與經驗,多多少少都和新莊樂生院有關,在媒體多到令人作嘔、政客與名嘴鬼話連篇的年代,樂生院是這一代熱血的知識青年參與社運的據點之一。如何把社運情境轉化為劇場情境,其實才是這些創作者的最大挑戰。如果只是街頭社運的再現版或濃縮版,那觀眾直接去街頭參與其中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進劇場來?也就是說當真實(或虛構)的新聞事件,都要比劇場裡的表演來得更具戲劇性的時候,劇場還要端出什麼菜,才能吸引觀眾。

之前看《左撇子》時,只覺得觀點太多、簡化問題、蜻蜓點水、風格跳躍,今天看《島上》,則覺得對劇中角色的滿腔熱血與抱負、滿牆反威權爭民主自由人權的「舞台裝置年表」、滿耳的時代歌曲與抗議實錄,不見得無感,而就是提不起勁來,這可能是演員賀湘儀在節目單裡頭所提醒的「請不要輕易選擇冷漠」(第8頁)。我想我並沒有「輕易」選擇冷漠,而是角色的滿腔熱血和抱負、演員表演地聲嘶力竭,台詞的對話與內容卻撐托不起主題的沉重與嚴肅;滿牆的年表感覺上只被處理成流水帳,即使有充耳的時代歌曲、抗議實錄(內容似乎是警察驅離樂生院靜坐抗議學生時,所產生的推擠衝突吵鬧聲音),但只是更讓人覺得與置身於媒體充斥的環境之中,並無二致,多、雜、亂,就失焦了。

不過再想想導演所說「畢竟我們是活在自由時代的年輕人,對於『有話不能說,說了會被關』那年代的想像確實有困難」(節目單第4頁),以樂生院或其它該劇組成員所參與過的社運、婦運經驗取而代之,透過經驗、移情到想像,力道與效果產生了變化,讓人覺得只是將「反威權爭民主自由人權」重重舉起,但在劇場表現及審美效果上輕輕放下。

最尷尬的是,謝幕時,賀湘儀硬要坐在觀眾席中的民進黨青年發展部的一位代表上台發言,其第一句話竟是「五點左右陳水扁在召開記者會,而我則在這裡欣賞這齣表演」,先和陳水扁做切割,之後並表示他對劇組所展現出來年輕世代對於臺灣未來民主發展的信心。唯賀湘儀介紹他上台時,觀眾的反應詭異,和之前給謝幕的演員與劇組工作人員的掌聲,完全不一樣。很奇怪,這齣戲明明苦心孤詣地在以七年級生的理解、想像與經驗,給出他們「深刻感受到社會的集體恐懼與焦慮」(節目單第4頁),但當戲結束後,真的來了一位具有鮮明色彩的政治人物,反應卻不如預期,氣氛有點尷尬。劇場裡的政治不是這樣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