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9 17:31:29于善祿

讀林鶴宜絕版《臺灣戲劇史》一書有感

這學期(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系上開授的「臺灣劇場史」課程,我讓同學們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由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林鶴宜所撰寫的《臺灣戲劇史》,班上將近十位學生,兩個禮拜讀下來的感覺還算不錯,但是我卻感觸良多。

第一個禮拜讓他們讀第一至第三章,主要內容包括「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以及「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從歷史年代來看,基本上就是日據之前,而主要的兩大劇種是南管和北管。對部分同學而言,他們甚至「驚訝地發現」,原來歌仔戲的年紀這麼輕,在這個時期,根本還未誕生與尚未成熟。

很多事情真的還是得讀歷史,才能夠正本清源,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才會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最近還有另外一個發現,我三不五時都會查看一下我新聞台上所發表的文章的被點閱率,只要評的是熱門戲,點閱率就會特別高,依次是小劇場的若干演出,再是名不見經傳的戲,我最心寒的則是與書相關的文章,點閱率卻最低,大家來逛我的新聞台真的只是為了看劇評嗎?還是為了將我的劇評附在企劃案(或結案報告)的附件裡頭,以妝點一些內容?或者我的書評寫得太爛了?或是其它原因?我反倒希望大家在看戲之餘,能多看點書,尤其是在這個亂世當中。

第二個禮拜的閱讀範圍則是第四章至第六章(當然包括最後的結語與引用書目),這部分的內容則是「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終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主要的軸心是歌仔戲,這個劇種可以靈活地與時並進,林鶴宜認為「就在它的商業性格……『商業』是它的基調,相較於其他有歷史的大戲,歌仔戲是很『當代』的。只要能博取觀眾掌聲的,觀眾喜愛的,它們都能接受。於是,高的低的,雅的俗的,深的淺的,東方的西方的,教誨的遊戲的,都出現在歌仔戲的舞台畫面中,它們所延伸出的發展方向也是多元的。」(頁187)奈何,前兩天(2007年9月25日)看到《聯合報》頭版與第三版的專題報導:「廟會邀演,歌仔戲不敵鋼管花車」、「宜蘭兩個歌仔戲班,旺季接不到一場戲,看著鋼管女郎又跳又脫,歌仔戲藝人『捶心肝』」、「傳統戲班撐著」、「戲班嘆『捨好戲請歹戲,天地顛倒轉』」等字眼,真的是在亂世當中,連價值與文化藝術也跟著被翻轉了嗎?尤其當我看到TVBS新聞中,那些極力擁護傳銷公司所傳遞的拜金價值與學歷無用論的那一群大學生,只能說我跟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已經快要脫節了吧!

新加坡一位劇場工作者,也是我的好友,這一個禮拜正好來臺灣,主要是來看Pina Bausch的《熱情馬祖卡》,順道看了Robert Lepage的《安徒生計畫》、EX-亞洲劇團的《阿濕波變身記》、梵体劇場的《花非花》等演出,我邀請他到我「臺灣劇場史」的班上來旁聽,他坐在教室的一個角落,靜靜地觀察與聆聽了我和學生討論互動的過程,我們也一起觀賞了一捲「金枝演社劇團」的紀錄片(影片內容主要紀錄了《古國之神──祭特洛伊》、金枝的華山事件、《臺灣女俠白小蘭》、《天臺之蛙》),最後我請他對我們的上課情形說些感言。他提到新加坡這個國家,其歷史是很短的,再加上這是一個多元文化與種族共冶一爐的小島國,表演藝術的文化基本上都源自於印度、馬來、中國與英國(或西方),他很羨慕臺灣有這樣長的戲劇歷史,尤其同學可以透過閱讀和討論,知道更多關於臺灣的戲劇歷史。

這本書提綱挈領地將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臺灣各劇種的歷史,條分縷析地寫出來,對於初學者以及只是「我執」的劇種偏食者,應該是一部很不錯的入門書,2003年由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之後,在市面上的流通似乎並不廣達,開學第一天,我就請學生打了電話到空中大學去洽詢集體訂書的事宜,沒想到這本書已經絕版(不過才四年的時間,就已經絕版)。在臺灣的書市想要找一本合用的臺灣戲劇史,幾乎是鳳毛麟角,而想要規劃一整個學期的「臺灣劇場史」課程,多半都得靠不同學者、不同斷代、不同專題與不同劇本的論著與作品來拼貼組構,臺灣劇場史書寫的可能與不可能,已經在我腦海裡縈繞了十幾年,不知何時才能了此遺憾?

【書訊】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3。
于善祿 2007-11-27 20:22:29

沒問題
請轉載

善祿

薛西 2007-11-26 23:02:42

您好,

可否轉載此篇文章於每週看戲的網站?

值編 薛西

于善祿 2007-10-22 00:42:11

我和鶴宜老師聯繫過
她目前正在進行新版的修訂工作
這本書還是有機會再以新面目問世的
請大家要耐心期待
且記得這次要搶購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