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24 00:09:28于善祿
關於劇本5──劇本是通往演出的橋樑
碧利斯颱風襲台的深夜,不可能外出看戲(事實上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差事劇團正舉辦一連串的「帳篷戲劇節」,不過我想颱風天應該也要休演一兩天吧),於是在家裡看了一本劇本,這是已宣佈解散的台北故事劇場在一九九六年九月所推出的創團作品《極度瘋狂》。當時筆者正值服役期間,所以並無法如期看到這個演出,幾年後藉由閱讀所留下來的文字作品,或可略解未能看戲之渴。
在台灣的文學出版市場裡頭,劇本一直是弱勢中的弱勢,早年有顏元叔教授所主編的一套「淡江西洋現代戲劇譯叢」,三十多年來,不知滋養了多少戲劇科系的學生與劇場愛好者,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可以看得到國內對於當代世界劇場的最新潮流譯介,(尤其在劇本方面)勢必產生很大的一段時間落差。直到最近,才由鴻鴻策劃主編、唐山出版社發行了一套「當代經典劇作譯叢」,才稍微一解國內劇場界一直以來的英美觀點,改以當代歐陸劇本為主。至於本土創作的出版,除了一九九三年由汪其楣策劃、廖瑞銘主編、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的「戲劇交流道」的二十五冊劇本之外,文建會也連續好幾年出版獲獎的創作劇本。以上所舉只是近年來,比較為人所知的劇本出版品,但是若論及其發行成效,根本都不及格。
有些劇團在經費許可的範圍內,也會將演出的作品編輯成劇本,伴隨演出、或在該團爾後新作品的檔期中繼續販售,筆者不曾做過精確的統計調查,但是可以觀察到的是──到現場看戲的觀眾,買節目單、CD的還是比買劇本的多得多。我揣想其原因,可能有三:或許是觀眾覺得演出演完就結束了,若要保存記錄,寧願選擇VCD或錄影帶,也不會選擇劇本;又或許現代人對於閱讀,真的已如許多出版趨勢專家所說的,越來越傾向於圖像閱讀,而不願花更多的時間耗在文字的閱讀之上;再者,經濟的考量與資訊過於充斥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對於才剛看完戲的一般觀眾而言,願意花錢買一本節目單已經很不錯了,再要請他花更多的錢(劇本通常都比節目單貴)去買劇本,可能比較難,更何況買了一本不知未來會不會成為經典作品的劇本擺在家裡,好像也只是增加家裡的資訊垃圾量罷了!
我們沒有辦法太苛求觀眾,那麼能夠要求國內的出版商多出版劇本嗎?我看也很難,根據筆者曾親身涉入的兩年出版工作觀察所得,國內的民間出版社對於劇本的出版一向視之為畏途,宛如票房毒藥一般,就算花再多的錢做行銷,了不起吸引消費者五分鐘的關注度,一個月後就被遺忘了,就消失在每年出版兩萬本新書的書市大海中了。
我只能慶幸當年在鳳山當兵的時候,能夠在一家小書店裡及時地買下《極度瘋狂》,多年後藉由文字的閱讀與想像,揣想郭子精彩的演出表現。
寫於 (2000/08/23)
在台灣的文學出版市場裡頭,劇本一直是弱勢中的弱勢,早年有顏元叔教授所主編的一套「淡江西洋現代戲劇譯叢」,三十多年來,不知滋養了多少戲劇科系的學生與劇場愛好者,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可以看得到國內對於當代世界劇場的最新潮流譯介,(尤其在劇本方面)勢必產生很大的一段時間落差。直到最近,才由鴻鴻策劃主編、唐山出版社發行了一套「當代經典劇作譯叢」,才稍微一解國內劇場界一直以來的英美觀點,改以當代歐陸劇本為主。至於本土創作的出版,除了一九九三年由汪其楣策劃、廖瑞銘主編、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的「戲劇交流道」的二十五冊劇本之外,文建會也連續好幾年出版獲獎的創作劇本。以上所舉只是近年來,比較為人所知的劇本出版品,但是若論及其發行成效,根本都不及格。
有些劇團在經費許可的範圍內,也會將演出的作品編輯成劇本,伴隨演出、或在該團爾後新作品的檔期中繼續販售,筆者不曾做過精確的統計調查,但是可以觀察到的是──到現場看戲的觀眾,買節目單、CD的還是比買劇本的多得多。我揣想其原因,可能有三:或許是觀眾覺得演出演完就結束了,若要保存記錄,寧願選擇VCD或錄影帶,也不會選擇劇本;又或許現代人對於閱讀,真的已如許多出版趨勢專家所說的,越來越傾向於圖像閱讀,而不願花更多的時間耗在文字的閱讀之上;再者,經濟的考量與資訊過於充斥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對於才剛看完戲的一般觀眾而言,願意花錢買一本節目單已經很不錯了,再要請他花更多的錢(劇本通常都比節目單貴)去買劇本,可能比較難,更何況買了一本不知未來會不會成為經典作品的劇本擺在家裡,好像也只是增加家裡的資訊垃圾量罷了!
我們沒有辦法太苛求觀眾,那麼能夠要求國內的出版商多出版劇本嗎?我看也很難,根據筆者曾親身涉入的兩年出版工作觀察所得,國內的民間出版社對於劇本的出版一向視之為畏途,宛如票房毒藥一般,就算花再多的錢做行銷,了不起吸引消費者五分鐘的關注度,一個月後就被遺忘了,就消失在每年出版兩萬本新書的書市大海中了。
我只能慶幸當年在鳳山當兵的時候,能夠在一家小書店裡及時地買下《極度瘋狂》,多年後藉由文字的閱讀與想像,揣想郭子精彩的演出表現。
寫於 (200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