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1 19:07:08Nick

台灣最嚴重的問題


「董事長,未來幾年,您覺得公司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我想絕對是人才,如何找到對的人,訓練我們現有的人,

讓他們能配合公司擴張的速度。」

每次我去拜訪客戶,我都會問他們這個問題,而十次中幾乎有九次,

答案都相同,不管是服務業或製造業、大企業或小公司、台灣公司或大陸台商,

人才永遠不夠。

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從第七名跌至十一名,

洛桑的教授表示台灣越來越難從歐美吸引優秀人才回台工作,除了薪水外,

政府無法提供人才發揮所長的環境也是因素之一。

我們的政府當然知道這一點,經建會主委表示,最讓他有感觸,

也是政府最應警惕之處,是國內企業抱怨人才外流,

馬總統並且表示把人才留在台灣已成國家安全問題。

留得住嗎?麵包大師吳寶春在幾經波折後,還是決定去新加坡唸EMBA,

雖然在馬總統指示下台灣為他修改了僵硬的教育法規。

吳寶春的決定很對,如果我是他也會做相同的決定。

新加坡是一個更國際化的環境,可以擴展視野,學習新的知識。

台灣管理教育的同質性太高,而且文憑主義早就把台灣的教育制度搞壞了,

技職教育從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吳寶春因為愛台灣所以需要短暫離開台灣。

暑假將至,也是年輕學子即將進入職場之際。

我interview過很多年輕人,他們心目中的dream job是在香港、

新加坡或中國大陸,替知名多國籍企業服務。薪水佳當然是因素,

更重要的是能躍上國際舞台,這是合理的動機,無可厚非。

他們都表示:「台灣是我的家,我一定會回來」,

然而如果你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向下沉淪,和國際差距越來越大,

回來又能做什麼?還回得來嗎?When?3年、5年、還是10年?

我不確定他們是明日的海歸還是斷了線的風箏。

即使最大的企業也不能脫離人才流失的危機,

大陸TCL集團一次挖走200個鴻海TFT-LCD面板人才,

許多台灣IC設計人才已轉戰陸資企業,

他們的理由是「在台灣只能做cost-down,

但在陸企可以參與開發創新,比較有成就感」。

我的職員每次被挖角時我都會找他們深談,如果是因為錢,

我會考慮match,但假如是因為有更好的環境,我非但不會留人,

反而鼓勵他們去。台灣今天的問題是我們環境出了問題,

經濟願景不明,產業結構轉型,企業前景黯淡,

人才赤字是必然的趨勢。

在這種狀況下,台灣需要大幅引進外地人才,

但即使是最成功的台灣企業也遭遇滑鐵盧。

最近國外媒體高調地報導宏達電外籍主管紛紛出走,

這些都是幾年前從海外重金禮聘的人才。

What went wrong?並非是因為宏達電拚不過三星,

而是其無法建立一個符合國際規範的工作環境和文化,

造成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衝突,過去聯想收購IBM PC部門也發生過類似的問題。

台灣大概只有台積電真正做到了東西人才融合一堂的境地,

所以台積電是一家世界級的公司。

上個世紀美國最傑出公司GE的執行長威爾許曾說過,

他的時間有一半是花在尋找、保留和訓練好的人才上,

好的公司如阿里巴巴會不斷吸引人才,為共同理念熱情付出,

形成一個以強大文化支撐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以我個人的經驗,訓練人才比尋找人才更為重要。

世界變化得太快,大部分人並沒有與時俱進,

所以不管工作了10年或1年,你都必須被改造和再訓練,

才能重塑潛能。年輕人不只比較便宜,可塑性也比較高,

進步率會比有經驗的人更大,所以我很樂意教導年輕人。

有工作經驗的人當然希望他們的資歷能夠反映在待遇上,

但潛在危機是過去我們認知有用的資歷,如今可能派不上用場。

30年前,美國職場經驗是plus,但今天卻不一定,

有些人在美國待了太久,以致和台灣及亞洲脫節,

如今10年美國經驗可能抵不上5年台灣經驗或3年大陸經驗。

這是一個reset的時代,企業要訓練員工學習新的知識,

員工要以最快的速度調整自己進入狀況,誰能夠掌握好這個互動的loop,

就可創造最大的價值。

摘自(商業周刊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適合形容目前的工作環境,就像是

"物競天擇"一般.真的人才,不可能被低估

即便台灣目前環境無法負荷"人才"應有的待遇

但我相信"人才"會證明自己的價值,就好比出國比賽一般

總要在國內先比較各高下,才能"出國比賽",是不是被低估自己最清楚

不斷的往前,才是王道阿!!

風雲海 2013-12-13 13:50:43

❀•*¨`*•✿❀❁•*風雲海¨`❤❤感謝你的分享+愛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