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30 13:17:29松本謙太郎

小妾的輓歌

小妾的輓歌

壹●前言

納妾,曾經是人類在封建社會中共有的現象,只是延續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
這樣的行為能夠變成廣泛的社會現象,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這是男性私有的專制制度。換句話說,歷史給予的枷鎖,是把納妾合法化、制度化的根本原因。明媒正娶者稱之為妻,不經禮法結合則謂妾。除此之外,妾亦可藉由陪嫁、搶奪、買賣而獲得。翻開中國「妾史」,可以發現許多特別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化習俗,以及納妾手段花樣之繁多。而妾的作用亦十分稀奇古怪,從其中不難窺視傳統婚姻制度下另一群女子的生活面貌。這是我所想要議論的主題-在那如此暴虐,因而使其辛酸血淚翻湧的年頭,妾的存在究竟代表如何?而往後又是怎麼變異?對現今的社會大眾有何影響?這即為我們研究動機的所在。

貳●正文

一、序曲-「妾」一字的由來

現下我們俗稱小老婆的妾,在古時又有「如夫人」、「如君」、「美人」等別稱。而在民間,由於歷代習俗的變異,「妾」一字又出現了「身邊人」、「本事人」、「供過人」、「堂前人」(註一)和「接腳夫人」(註二)、「兩頭大」等多種俗稱。

根據甲骨文及其它記載來看,在早期原始社會中,勝利者對於戰俘以及不必處死的戰犯,經常是利用刺瞎眼睛、砍斷一肢或剃去頭髮等方式,把他們處理為便於管束也易於識別的奴隸。而「妾」,就是被剃了頭髮、受了黥刑的女奴。她們既要充當勝利者役使的工具,也具有淫欲的用途。於是,被看中的女奴,就會成為一種比正式妻子地位低而又與一般女奴有別的性伴侶。到了後來,妾不一定來自於女奴,而是泛指正妻以外的眾妻,以示與正妻有別。

由於妾的地位較正妻低賤,此外,妾在字面上還涵有一種婢女的涵義,因而在古代,妾常被當作女性自指的謙稱。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性,皆可使用這樣的謙稱。「為老妾語陵,謹事諸王,勿以老妾故持二心。」(註三)這裡的「老妾」,是王陵的母親自指。「妾父為史,齊中稱其廉平。」是少女緹縈上書救父中的話,她尚未婚,自稱為妾,是下對上的一種謙詞。(註四)後來,女性對於自己的尊者、丈夫,常常以妾自稱。然而我們不能因為這種習慣性的謙稱而誤解了她們的身分。作為一種謙詞,做臣子的在國君面前,有時也稱自己已逝或尚在的母親為先妾、母妾。《戰國策》中,匡章對齊威王說的「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先妾是指去世的母親。《陳書》中,沈炯上表說:「臣母妾劉,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是指尚在的母親和嬸母。

妾的種種別稱,雖然各有其起源,但是,都是在有了「妾」這等事實以後才陸續出現的;即便是「妾」這個字,也是在有了「妾」這一事實以後被發明出來的。以上是歷史對於「妾」本身的定位及認知。

二、變奏曲般的悲涼命運

妾的作用,隨著妾制的演變也不斷推陳出新。自詡豪爽者可以把妾當作一件禮物,隨意贈與他人;而自詡風雅者則把妾當作一種可以隨意處置的器具,從對妾的凌辱、蹂躪中突顯所謂的風雅;那些富豪之人,為了顯示比別人更富有,竟可以毫無人性地動輒殘妾、殺妾;權貴們臨死之時,理所當然的把妾當作殉葬品,以便在陰間繼續供己驅使。
因此,從妾在這些畜生手中的千奇百怪作用中,我們不僅易見妾的血淚史,更可以透析妾制及蓄妾的社會制度中的罪惡史。

帝王賜妾,主要為彰顯對臣屬的恩寵與慰勞,目的是收買人心,使受賜者感念其恩德,效忠賣命,萬死不辭;多妾者贈妾,主要則是一些所謂的豪爽者所為,受贈者通常也是風流才子居多。然贈妾的直接動機,大抵上是基於受贈者的才華,贈者也並不直接要求回報,因此,騷人墨客們才對贈妾之舉津津樂道。唐宋時期,贈妾繁多,這與唐代初行科舉,文人一登龍門便身價不凡有絕對脫離不了的關係。宋代是文人政治,文人地位高,而文豪獲贈美妾,當作意外艷福,藉詩詞吟詠,即傳為佳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贈妾者把美妾贈給具有知名度的風流才子,雖然不求直接回報,但恐怕也有透過文人張揚他們「愛才」或「豪爽」之類美名的意圖。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家中妾婢繁多,管束也極嚴。稍有過失,無論冬雪夏陽,都得被驅使於院中的泥地上罰跪。「胡為乎泥中?」(註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即詢問者、被罰者間問答,皆引用《詩經》成句,被後世文人視為雅事一樁。原來大師授徒,竟然化及妾婢。東漢另一經學大師馬融,妾婢也極多,馬坐堂對門徒授業,背後卻是妻妾列隊霓裳(註六)。門徒坐聞歌舞,不知師之所云。然後後世仿效者卻連這樣的「風雅」也達不到。他們的所謂風雅,多半是以虐待、凌辱姬妾製造自己的「雅興」及「風雅」。

妻妾眾多的達官貴人,豪紳富商,為了獵占天下絕色,雖然會不惜重金,甚至兵戎相見,演變到最後的「金屋藏嬌」。但對他們來說,再美的嬌妾也不過是件玩物罷了。一旦意倦情移時,及會棄之如敝屣。有的人為了掩飾己過,或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只圖一時的荒誕樂趣,即在大庭廣眾之下,用令人髮指的手段,慘無人道地害妾、殺妾。

南宋楊政,殺妾手段比起石崇有過之而無不及。楊本來是川陜一帶的抗金名將,功大官高,便無法無天,窮凶極惡。擁美妾數百,荒淫無度,只要他心中小有不快,便要殺妾。其殺妾手段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人聞,楊政駐軍於興元(今陜西漢中市)帥府,有一條挾長密道,每殺一妾,即生剝其皮,釘於其牆,乾後再將人皮拋入河中。牆上之人皮血跡竟達十數之多。楊政死前,心掛寵妾為他人所得,竟命人拖至堂前勒斃,他才心滿意足地斷了氣。(註七)

這邊所提到個案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在整個封建社會中,蓄妾者的心狠手辣,對妾的殘暴迫害殺戮,絕對是罄竹難書的。

三、敘事曲-亂倫敗俗的溫床

妾的產生及長期的存在,其必然性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妾制從產生開始,即為社會帶來種種噩耗,不僅殘害著廣大女性,更腐蝕著為數眾多的男性、鞭笞著成千上萬的家庭。皇朝中眾妾的存在,更直接地影響著國家命脈。
歷代正史都把納妾作為應當的禮法,妾制之所以屹立千年,和這種思想傳承有極大的關係。假使一切的存在皆為合理,那麼妾存在的合理性極為扭曲兩性平等、互補互依關係的社會制度。男性需要妾的存在,以妾來裝點封建社會制度的支柱-男權、夫權和族權。

納妾的目的之一,即為確保家門後繼有人。不過,在多數的情況下是妻妾並育,即妾多而子也多。例如,西漢山中靖王劉勝「貪色好內」,妻妾眾多,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為中國歷史上多子之最。在科技不發達、宗族制度鼎盛的時代,子孫多代表人丁興旺,是家族興盛的充要條件。但因多子,便又帶來祖產及權益如何分配的矛盾。西周初年形成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主要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諷刺的是,它本身又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帝王及其他權貴戶上尤其如此。
上述情況,歷代正始中就有大量令人觸目驚心的記載。據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所載,從西元前七二二年到前四八一年的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弒君事件,就有五十二起之多,大多是由長幼、嫡庶爭奪繼承權所引起的。

妾多則子多,即使撇開嫡庶長幼相殘,也是後患無窮。最後「多子多福」遂
成了「多子多衰」。自古以來,侍妾成群之家,主人大柢位高權重,否則便極難蓄有眾多侍妾。在這樣的家庭中,正如《顏氏家訓》中所說的,「吃飯靠奴,穿衣靠僕」,全家上下過的是腐敗的貴族生活,戲妻逗妾,縱欲淫樂,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他們的子弟,多是遊手好閒之徒,外出尋花問柳便是他們表現風流、排遣無聊的生活方式。妻妾並存之家,一夫多妻的不平衡,夫老妾少的不和諧,在縱欲淫樂生活的刺激下,這些矛盾會更加尖銳,最後必會通過「偷狗戲雞」進行宣洩。於是,多姬妾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成為亂倫敗俗的溫床。

四、邁向破滅的圓舞曲-廢妾

民國後,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五四時期沿海城市人們的社會風俗觀念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生活習俗以及流行時尚等方面,而廢妾的聲浪也同時在此時期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巔峰。
其實民國初年雖然認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納妾風俗仍被視為婚姻的合理倫常範圍,致使各地的廢妾活動收效甚微。
新文化運動中,關於廢妾的討論大多從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原則出發,在城市精英階層引起不少的反響。1923年的北京高等師範進行的民意測驗中,將多妻列為首先應該改良的不良風俗者有三十四人,占不滿婚姻者的三分之一。20年代後,沿海城市中納妾現象相對減少。直到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在法律上禁止納妾。雖然這不代表納妾時代已完全步入歷史中,但從一個積極、正面的角度看來,這絕對是為廢妾改革邁出一大步。而未來如何達到一個真正男女平權的合諧社會,還有待我們一同努力。


參●結論

廢妾絕非一個獨立的問題,也不是少數人的吶喊或自愛便能奏效,而是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的共識及努力,徹底地來揚棄納妾的社會制度。
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便陸續對民法有所修正,除確定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禁止重婚外,隨著時代進步,對婦女在婚姻、工作、財產上的權益保障上也更臻完善。
但即便如此,社會的演進卻一再證明,歷史陳跡往往不會輕易的灰飛煙滅(尤其是俱備陰霾色調的那一面),只要具有適當的氣候條件,就會死灰復燃,重新氾濫作惡。近幾年來,腐敗的納妾惡俗就又開始有所抬頭,據報刊報導,在中國大陸部份區域,尤其是某些開放地區,不少目無法紀的男性,手中有了點權勢,尤其是發了點財,竟然公開地納妾了。且不論大陸,台灣出現這樣的案例也是不惶多讓。
公開的納妾者畢竟還是極少見的,只要官家認真的依法辦事,倒也不難懲治。值得住意的倒是那些並不公開的納妾者。凡此種種,不僅使許多女性、家庭深受其害,也嚴重地敗壞社會風氣,遂成了一種不能再等閒視之的社會病毒。當然,這種毒瘤的剷除,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還有賴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們也必須抱持正義、高道德的心態,不遺餘力的加入這改革的康莊大道。

肆●引註資料

註一、宋代廖瑩中《江行雜錄》
www.cnpoet.com/gudian/g/g0988
註二、元代關漢卿《竇娥冤》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guanhanqing2.htm
註三、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
http://www.shulu.net/gd/hs/051.htm
註四、西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http://www.kimen.com.tw/H-03/H-00/H-07.htm
註五、《詩經‧邶風‧式微》
http://cls.admin.yzu.edu.tw/orig/all_source.asp
註六、詳見http://honwa.cyberstage.com.tw/Elegant%20dresses.htm
註七、《夷堅志‧支乙志》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