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0 21:30:53梅影
台灣一葉蘭
台灣一葉蘭
(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前言:認識蘭科植物
地球上的維管束植物約30餘萬種,其中蘭科植物的種類最多也最為龐雜主要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台灣植物相很豐富,全島顯花植物3~4千餘種,其中以蘭花為最大的一科,約有3百餘種,於植物演化過程,屬於最高等植物,蘭花植物型態變化萬千,豔麗非凡,頗受眾人所喜愛,無論是專業或業餘性養蘭,早已風行全球。俗云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指的就是蘭科植物,早期台灣山區蘭花隨處可見,只可惜被採花賊採擷殆盡,除了人到不了的陡峭岩壁外,已難見其芳蹤。
一. 蘭科的特徵
(一)、根:地生腐生或附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厚且大都具有根被,根被主要功能在防止水分蒸散與儲藏養分,與水分的吸收關係不大。水分的吸收則仰賴根毛和先端的分生組織。
(二)、莖:莖為(一)單軸類,主軸的生長點可持續活動數年,如附生蘭類(萬代蘭)花軸不頂生,不具塊莖,不具假球莖。(二)複軸類。
(三)、葉:葉為單葉互生,未曾有掌狀或羽狀複葉的。
(四)、花:花是鑑定的主要特徵,花序頂生側生或基生,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圓錐花序或單花,花為二側對生;子房下位,大部分為雌雄同株,具或不具轉位的現象,花的成長過程中不難看到轉位的現象(旋轉180°);花被6片內外共二輪,每輪各三片內輪有一片特化為唇辦,它是花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鑑定的重要特徵,外輪三片是萼片,兩側的萼片及花瓣像是鏡像體是對稱的;具有蕊柱,蕊柱的構造是蘭科植物所獨有的,是識別蘭科植物的關鍵特徵。花藥二室花粉塊2~8個;柱頭位於雄蕊之下,其間由喙相隔,防止自花授粉產生不良的後代。
(五)、果:蒴果,果內除了種子之外尚有一種對濕度敏感的毛出現,當水氣高時,收縮了的毛因充滿了水氣,膨壓增大,細胞呈現彈力,便容易將種子彈出果實。
(六)、種子:每一個蒴果內的種子數目甚多,種子非常細小,不具胚乳,它的萌發需藉助真菌的力量。
二﹑主題:在梅峰與台灣一葉蘭初相逢
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 Hayata),1909年由日本人在阿里山首次採得,1911年由東京帝國大學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博士命名為 Pleione formosana ,而聞名於世,且因多次參加蘭展獲奬,而聲名大噪。日本人稱其為大輪珠露草或台灣珠露草;英、美兩國稱其為窗台蘭,一葉蘭有台灣鬰金香之美譽。早期野生一葉蘭曾被大量採集買賣而瀕臨絕種。現已列為華盛頓公約紅皮書保護及禁止野採買賣的植物之一。梅峰從民國六十幾年開始收集各山區的一葉蘭,並著手進行復育、繁殖等各種試驗研究工作,至民國九十三年為止共有九篇碩士論文問世,台灣一葉蘭在育種上常被用為父母本的材料,曾被誤以為是台灣特有種,後來被證實大陸沿海也可發現台灣一葉蘭的芳蹤。
(一)、地理分佈:
生育地分佈於台灣海拔700~2500公尺的山區,主要生長在台灣北半部(北迴歸線以北)。分佈範圍:台北、宜蘭、花蓮、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嘉義等之山區。
(二)、生態環境:
台灣一葉蘭喜歡潮濕冷涼的環境,成群生長於檜木林(霧林帶),或常綠闊葉林岩壁表面的苔蘚中。
(三)、一葉蘭的形態:
一葉蘭在蘭科植物中屬於多年生半氣根植物,是由第五節間肥大而成,外披覆乾燥葉鞘與唐昌蒲由球莖肥大而成相似。母球每年更新,母球開花時子球已存在,與鬱金香相似,夏天子球快速肥大時,子球上的芽進行花芽分化,與洋水仙再生長其中花芽行程相類似,故實為蘭科中的球根花卉,依開花時期區分可分為春開花型和秋開花型,台灣一葉蘭屬於前者。
假球莖:通常呈卵形、圓錐形等等。球形和介質之種植深度有關,球色亦多變化,有紅紫色、暗綠色、綠色等之各種顏色。
葉子:葉片呈長楕圓形或倒披針形,葉片有波浪板式的縐摺。葉片的大小及葉片的持續時間是決定產量的兩大因素
根:根不會分叉,若受損無法再生;有根毛。
花朵:有些花有香味,由外輪三萼片,內輪有二花瓣和一個唇瓣組成,唇瓣上有斑點和龍骨。萼片及花瓣的顏色由白色至紅紫色皆有
花期:3月初定植,約4月中旬盛開,花期約1~2月,單朵花壽命1~2週。在梅峰未低溫處理的一葉蘭,自然花期約於2月底至3月初視溫度及品係而定。一葉蘭在夏季花芽分化時高溫不可超過26°C,所以台灣平地不適合一葉蘭生長,當觀賞花期結束須送回高冷地,或當作如鬱金香一樣是消費性的植物看待。
(四)、一葉蘭的生長過程:
3月初定植,4月開花,開花時幼葉伴生,花萎凋後葉快速成長,從定植到花萎凋後約40天之前的養分來自母球(花萎凋後60天左右將母球除去,對子球的肥大無影響),花萎凋後約40天,孫球已有明顯的五片鱗片葉存在,花萎凋後50天葉原體出現,花萎凋後60天生長點的分生組織開始分化苞片原體進入花芽分化期,花萎凋後75天分化萼片原體,花芽開始分化時孫芽也逐漸增大,花凋謝90天花芽分化花瓣時,孫芽已明顯突出,花萎凋後113天花芽雄蕊可見,孫芽已明顯突出。花萎凋後127天左右花芽分化完成(雌蕊分化完成)。
約五月底葉片成熟,葉面積達到最大,自行行光合作用即可不再依賴母球。花萎凋後60天開始花芽分化,於8月初孫芽的花芽已形成,葉子7、8月成熟後行光合作用,養分輸送到葉基部,葉基部逐漸膨大,於10月中新球的大小約已固定,此時孫芽會開始較快速的成長,11月降霜葉片黃化養分會回流到新球莖,使新芽較肥大。於11月底開始採收時並非完全休眠,雖没有器官分化但有體積加大的生長。採收後,經過剪根、選花芽、分級、消毒後進冷藏庫,經過3℃-5℃之貯藏,可促進開花整齊度及增加開花百分率而減少消蕾。
(五)栽培管理:
定植後早期須注意水份的控制以利根系生長,一葉蘭的栽培介質保濕性及通氣性攸關栽培管理,所以調配適當的介質也是管理上重要的一環。
1.栽培介質:土壤是固著根、水分、氧氣和重要營養元素的主要因質,但是對作物而言卻不是絕對必備的要件,沒有土壤即使只有水也可以作為栽培介質,所以無土栽培的養液栽培方式開始興起。民國八十幾年梅峰也曾經用乾淨無污染的保綠人造土栽培一葉蘭。花卉栽培介質除了土壤之外還有更多的選擇,一葉蘭是半氣根性的草本植物,使用人工調製的栽培介質,可避免病害及雜草,而且可以增加透氣性,但約2~3年介質的品質即開始劣化,需更新或做蒸汽消毒,生產成本較為偏高,要如何改善介質環境,使其有充分的空氣、水分和養分在設施栽培的介質管理和配製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2.如何調配理想的介質:
沒有一種介質在任何的栽培管理下,可以適合所有的作物生長,因此選擇理想的介質配方,方便管理,節省人力支出,又可有利於作物生長的好環境,是當前一葉蘭管理上的一項重點。
選擇介質的種類從其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以及經濟的四個方面考量:
˙生物的特性:從二個角度來看:a.有害的有機體(病原菌,害蟲及雜草種子)的存在與否?b.有益的微生物存在與否?任何的介質要做到無病原菌的物質是不太可能辦到的,所以有學者建議加入有益菌,來平衡病原菌的危害。
˙化學的特性:如營養素、陽離子交換能力(C.E.C),緩衝能力、PH值、電導度(E.C)或可溶性鹽以及毒素等等。
˙物理的特性:如充氣孔隙度、總體密度、粒子穩定度以即可沾濕度等。
˙經濟的特性:栽培介質成分材料需容易取得,貨源不斷,且價格合理。
以這幾年的管理經驗得知一葉蘭的蟲害並不多,開花前防治蚜蟲的危害,4月~9月防治病害,如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白絹等,後期頂芽生長期亦需注意防治蚜蟲的危害,但是水分的管理對一葉蘭而言是相當重要,早期為了讓根系長的好並減少根腐病,水量不宜太多,中期可給較充足的水量和肥份,後期10、11月葉子黃化時可減少水量,同時也可不必再施肥。當葉子開始黃化葉子的養分亦不再回流到假球莖時,一葉蘭就可以開始準備收球送進冷藏庫,等待下一季的栽種或販售。
引用文獻
1. 台灣蘭科植物 林讚標主編
2. 1982年台大園藝所碩士論文 研究生:劉美蓉
3. 花卉設施栽培技術 林瑞松主編
4. 世界一葉蘭 作者:林維明
(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前言:認識蘭科植物
地球上的維管束植物約30餘萬種,其中蘭科植物的種類最多也最為龐雜主要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台灣植物相很豐富,全島顯花植物3~4千餘種,其中以蘭花為最大的一科,約有3百餘種,於植物演化過程,屬於最高等植物,蘭花植物型態變化萬千,豔麗非凡,頗受眾人所喜愛,無論是專業或業餘性養蘭,早已風行全球。俗云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指的就是蘭科植物,早期台灣山區蘭花隨處可見,只可惜被採花賊採擷殆盡,除了人到不了的陡峭岩壁外,已難見其芳蹤。
一. 蘭科的特徵
(一)、根:地生腐生或附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厚且大都具有根被,根被主要功能在防止水分蒸散與儲藏養分,與水分的吸收關係不大。水分的吸收則仰賴根毛和先端的分生組織。
(二)、莖:莖為(一)單軸類,主軸的生長點可持續活動數年,如附生蘭類(萬代蘭)花軸不頂生,不具塊莖,不具假球莖。(二)複軸類。
(三)、葉:葉為單葉互生,未曾有掌狀或羽狀複葉的。
(四)、花:花是鑑定的主要特徵,花序頂生側生或基生,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圓錐花序或單花,花為二側對生;子房下位,大部分為雌雄同株,具或不具轉位的現象,花的成長過程中不難看到轉位的現象(旋轉180°);花被6片內外共二輪,每輪各三片內輪有一片特化為唇辦,它是花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鑑定的重要特徵,外輪三片是萼片,兩側的萼片及花瓣像是鏡像體是對稱的;具有蕊柱,蕊柱的構造是蘭科植物所獨有的,是識別蘭科植物的關鍵特徵。花藥二室花粉塊2~8個;柱頭位於雄蕊之下,其間由喙相隔,防止自花授粉產生不良的後代。
(五)、果:蒴果,果內除了種子之外尚有一種對濕度敏感的毛出現,當水氣高時,收縮了的毛因充滿了水氣,膨壓增大,細胞呈現彈力,便容易將種子彈出果實。
(六)、種子:每一個蒴果內的種子數目甚多,種子非常細小,不具胚乳,它的萌發需藉助真菌的力量。
二﹑主題:在梅峰與台灣一葉蘭初相逢
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 Hayata),1909年由日本人在阿里山首次採得,1911年由東京帝國大學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博士命名為 Pleione formosana ,而聞名於世,且因多次參加蘭展獲奬,而聲名大噪。日本人稱其為大輪珠露草或台灣珠露草;英、美兩國稱其為窗台蘭,一葉蘭有台灣鬰金香之美譽。早期野生一葉蘭曾被大量採集買賣而瀕臨絕種。現已列為華盛頓公約紅皮書保護及禁止野採買賣的植物之一。梅峰從民國六十幾年開始收集各山區的一葉蘭,並著手進行復育、繁殖等各種試驗研究工作,至民國九十三年為止共有九篇碩士論文問世,台灣一葉蘭在育種上常被用為父母本的材料,曾被誤以為是台灣特有種,後來被證實大陸沿海也可發現台灣一葉蘭的芳蹤。
(一)、地理分佈:
生育地分佈於台灣海拔700~2500公尺的山區,主要生長在台灣北半部(北迴歸線以北)。分佈範圍:台北、宜蘭、花蓮、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嘉義等之山區。
(二)、生態環境:
台灣一葉蘭喜歡潮濕冷涼的環境,成群生長於檜木林(霧林帶),或常綠闊葉林岩壁表面的苔蘚中。
(三)、一葉蘭的形態:
一葉蘭在蘭科植物中屬於多年生半氣根植物,是由第五節間肥大而成,外披覆乾燥葉鞘與唐昌蒲由球莖肥大而成相似。母球每年更新,母球開花時子球已存在,與鬱金香相似,夏天子球快速肥大時,子球上的芽進行花芽分化,與洋水仙再生長其中花芽行程相類似,故實為蘭科中的球根花卉,依開花時期區分可分為春開花型和秋開花型,台灣一葉蘭屬於前者。
假球莖:通常呈卵形、圓錐形等等。球形和介質之種植深度有關,球色亦多變化,有紅紫色、暗綠色、綠色等之各種顏色。
葉子:葉片呈長楕圓形或倒披針形,葉片有波浪板式的縐摺。葉片的大小及葉片的持續時間是決定產量的兩大因素
根:根不會分叉,若受損無法再生;有根毛。
花朵:有些花有香味,由外輪三萼片,內輪有二花瓣和一個唇瓣組成,唇瓣上有斑點和龍骨。萼片及花瓣的顏色由白色至紅紫色皆有
花期:3月初定植,約4月中旬盛開,花期約1~2月,單朵花壽命1~2週。在梅峰未低溫處理的一葉蘭,自然花期約於2月底至3月初視溫度及品係而定。一葉蘭在夏季花芽分化時高溫不可超過26°C,所以台灣平地不適合一葉蘭生長,當觀賞花期結束須送回高冷地,或當作如鬱金香一樣是消費性的植物看待。
(四)、一葉蘭的生長過程:
3月初定植,4月開花,開花時幼葉伴生,花萎凋後葉快速成長,從定植到花萎凋後約40天之前的養分來自母球(花萎凋後60天左右將母球除去,對子球的肥大無影響),花萎凋後約40天,孫球已有明顯的五片鱗片葉存在,花萎凋後50天葉原體出現,花萎凋後60天生長點的分生組織開始分化苞片原體進入花芽分化期,花萎凋後75天分化萼片原體,花芽開始分化時孫芽也逐漸增大,花凋謝90天花芽分化花瓣時,孫芽已明顯突出,花萎凋後113天花芽雄蕊可見,孫芽已明顯突出。花萎凋後127天左右花芽分化完成(雌蕊分化完成)。
約五月底葉片成熟,葉面積達到最大,自行行光合作用即可不再依賴母球。花萎凋後60天開始花芽分化,於8月初孫芽的花芽已形成,葉子7、8月成熟後行光合作用,養分輸送到葉基部,葉基部逐漸膨大,於10月中新球的大小約已固定,此時孫芽會開始較快速的成長,11月降霜葉片黃化養分會回流到新球莖,使新芽較肥大。於11月底開始採收時並非完全休眠,雖没有器官分化但有體積加大的生長。採收後,經過剪根、選花芽、分級、消毒後進冷藏庫,經過3℃-5℃之貯藏,可促進開花整齊度及增加開花百分率而減少消蕾。
(五)栽培管理:
定植後早期須注意水份的控制以利根系生長,一葉蘭的栽培介質保濕性及通氣性攸關栽培管理,所以調配適當的介質也是管理上重要的一環。
1.栽培介質:土壤是固著根、水分、氧氣和重要營養元素的主要因質,但是對作物而言卻不是絕對必備的要件,沒有土壤即使只有水也可以作為栽培介質,所以無土栽培的養液栽培方式開始興起。民國八十幾年梅峰也曾經用乾淨無污染的保綠人造土栽培一葉蘭。花卉栽培介質除了土壤之外還有更多的選擇,一葉蘭是半氣根性的草本植物,使用人工調製的栽培介質,可避免病害及雜草,而且可以增加透氣性,但約2~3年介質的品質即開始劣化,需更新或做蒸汽消毒,生產成本較為偏高,要如何改善介質環境,使其有充分的空氣、水分和養分在設施栽培的介質管理和配製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2.如何調配理想的介質:
沒有一種介質在任何的栽培管理下,可以適合所有的作物生長,因此選擇理想的介質配方,方便管理,節省人力支出,又可有利於作物生長的好環境,是當前一葉蘭管理上的一項重點。
選擇介質的種類從其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以及經濟的四個方面考量:
˙生物的特性:從二個角度來看:a.有害的有機體(病原菌,害蟲及雜草種子)的存在與否?b.有益的微生物存在與否?任何的介質要做到無病原菌的物質是不太可能辦到的,所以有學者建議加入有益菌,來平衡病原菌的危害。
˙化學的特性:如營養素、陽離子交換能力(C.E.C),緩衝能力、PH值、電導度(E.C)或可溶性鹽以及毒素等等。
˙物理的特性:如充氣孔隙度、總體密度、粒子穩定度以即可沾濕度等。
˙經濟的特性:栽培介質成分材料需容易取得,貨源不斷,且價格合理。
以這幾年的管理經驗得知一葉蘭的蟲害並不多,開花前防治蚜蟲的危害,4月~9月防治病害,如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白絹等,後期頂芽生長期亦需注意防治蚜蟲的危害,但是水分的管理對一葉蘭而言是相當重要,早期為了讓根系長的好並減少根腐病,水量不宜太多,中期可給較充足的水量和肥份,後期10、11月葉子黃化時可減少水量,同時也可不必再施肥。當葉子開始黃化葉子的養分亦不再回流到假球莖時,一葉蘭就可以開始準備收球送進冷藏庫,等待下一季的栽種或販售。
引用文獻
1. 台灣蘭科植物 林讚標主編
2. 1982年台大園藝所碩士論文 研究生:劉美蓉
3. 花卉設施栽培技術 林瑞松主編
4. 世界一葉蘭 作者:林維明
呼呼!
好像在複習功課
以前是否唸過
似曾相識説
這些寶
妳可得好好照顧
愛臺灣嘛!
我偷懶
直接把讀書會的講義
PO上來
嘻嘻
你記性真好ㄝ
曾經幫我英翻中說
很熟悉喔
多謝啦 2007-04-30 18: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