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析】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老子解析】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老子,即 李耳。李耳(約西元前571年~西元前471年),字 伯陽,又稱 老聃,楚國 苦縣 (河南 鹿邑,一說 安徽 渦陽)人。是 我國 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 尊爲教祖,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 有《道德經 》(又稱《老子》)。
《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 》和《論語 》被認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爲 上下兩篇,共81章,前37章 爲上篇 「道」經。第38章以下 屬下篇 「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 共 5250字。歷代註解約 350種,另有350種 佚失;英譯本 超過40種。《老子》的精華是 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意譯:
雖處於災禍中,但幸福可能正在悄悄靠近,轉禍為福;
雖處在幸福裡,但災禍也許潛伏著,隨時蓄勢而出。
解析:
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人 常以自己的得失,來衡量事情的好壞,每天都為自己的得而樂,為自己的失而憂。然而,由於人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像,有許多事情,其實無法 馬上判定是好是壞、是福是禍。那麼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時間內,立即判斷,因為所有的事情中,都潛藏著陷阱和機會。
得到 未必是福,失去 也不一定是禍。福可能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 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所以 處理事情順利與成功之時,無須洋洋得意;遭逢困難與挫折之時,也不必失意喪志。
參考資料:
《淮南子 人間訓》:
「近塞上之人 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父 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 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 何遽不能為禍乎?」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 何遽不為福乎?」
居一年,胡人 大入塞,丁壯者 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 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是 最能說明 禍與福之間,可以 互相轉化的例子。所以 福可能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 深不可測,誰 也難以預料。
憂喜同門兮 吉凶同域
AGU的來訪回應
祈
新年 平安喜樂 2023-02-01 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