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析】 揠苗助長 苗則槁矣
【孟子解析】 揠苗助長 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 上):
「宋人 有閔其苗之不長 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長矣。』其子 趨而往視之,苗 則槁矣。」
《孟子》是 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分上下,共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 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 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 被列入為 儒家的經典。南宋 理學家 朱熹把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 《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 軻,字 子輿,戰國時 鄒(今山東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 王道、重 仁義、輕 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 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 言論,集於《孟子》一書。
注釋:
1. 宋:戰國時 國名。周朝 分封殷遺族 微子啟之地,約 位於 今 河南省 商邱縣南,後 為齊所滅。
2. 閔其苗之不長:擔心 所種的苗 長不高。
3. 閔:閔(音ㄇㄧㄣˇ),通 「憫」,擔心、憂心。
4. 揠:揠(音ㄧㄚˋ),拔起。
5. 長:長(音ㄓㄤˇ),生長,成長。
6. 茫茫然:疲倦的樣子
7. 趨:快步走。
8. 槁:(音ㄍㄠˇ),乾枯。
意譯:
有一個宋國人,因為 自己所種的稻苗 未能長高,煩惱不已,最後乾脆 把全部的稻苗 都拔高一些。他完成工作後,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對 家人說:「今天 我真的累壞了,因為 我幫助了全部的稻苗生長。」
他的兒子 聽後,便 立刻跑到田裏看,結果 所有的稻苗 都枯死了。
解析:
孟子寓言 : 「古時 宋國人因他種的苗未長高,而 用手將它拉高,結果 苗卻反而枯死了」。
後來 這個這一寓言被濃縮成「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用來 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 以求速成,結果 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宋 呂本中《紫微雜說》:「學問功夫,全在 浹洽涵養蘊蓄之久,左右採擇,一旦 冰釋理順,自然逄原(逢源)矣。非 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 無所得也。」
總而言之,人 如果 能秉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原則,就 不會出現「揠苗助長」的情形,在 人生路上 從容健康地學習並成長。孟子的這個主張,對於 急功好利的現代社會,有 深刻的意義與作用。
參考資料:
孟子 這寓言,可以印證許多做事的方式;以「揠苗助長」為例,對於教育工作更有啟示作用。教育本是循序漸進的工作,兒童的成長必須循序漸進,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就要小心謹慎,適材適性,依其學習速度調整教學進度 ,決不可操之過急而「揠苗助長」,提早學習,反而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與能力。而且經過研究,發現兒童要長到適當程度,才適合學習一樣活動,過早學習,要浪費許多時間。
有些父母往往在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下,在尚未確定孩子的性向與負荷能力之前,就盲目地使孩子學習特殊才藝,造成孩子沉重的負擔,這正是「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兒童時期是 人生全部歷程的一部分,人生中 有很多事情 在時機、因緣尚未成熟之前,不宜 操之過急,以免 造成相反的效果。成長是 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歷程,無法 由別人代替,「揠苗助長」的後果,使 一個未成熟的生命 受到損傷,損傷不僅是 個人的損失,也是 國家社會的損失。
謝謝提醒
一個沒注意
多一點就跑去淮河了
揠苗助長
本是好意,求好心切
怎知反而害了它
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
晚安
不介意 直言
哈哈
蒼狗 瞬間 成熱狗
變化無常 2021-03-10 08:07:49
不要 懷疑 政府執法的決心
蔡英文 總統 108年10月 前往彰化縣 員林市,黃姓 退休警員 表達 反年改訴求,在總統車隊 行經路線等候,與在場維持秩序警員 發生衝突,被 以現行犯逮捕,違反妨害公務罪法辦。
不過,法官 調閱警方密錄器畫面發現,前彰化縣員林分局長 洪文宏 竟然 指示警員 若被推擠,就 順勢跌倒後 再逮人,法官 認為警員執法 超越界線,判 黃男無罪。
據悉 洪文宏 已 改調 警政署保安警察 第二總隊秘書。 2021-04-13 0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