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2 13:06:24逸竹(yt)野叟

【民俗簡介】 「門神」 的 歷史

 

【民俗簡介】   「門神」的  歷史

「門神」起源: 防衛家門    驅趕邪魔
        
   「門神」源於 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因「門」~是日常進出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殷、周時代,「門神」即被列為五祀之一。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凡是「門神」,都是選孔武有力者,以提高嚇阻勢力,用以防衛家門,驅趕邪魔。    據民俗專家考證,閩南族群所謂五祀為門神、戶神、灶神、廳神、井神,客家族群所謂五祀為門神、戶神、井神、灶神與土地龍神。其中的門神不分族群,都被列為五祀之一。(五祀因時、因地,尚有不同的說法。)

 「門神」:分為「武門神」和「文門神」。

 「門神」分為武門神和文門神兩種。一般廟宇的大門通常雕刻或彩繪全副披掛、手執兵器的「武門神」為多;常見的「武門神」有「神荼、鬱壘」、「秦叔寶、尉遲恭」等。至於第二道門或其他房門則雕刻或彩繪「文門神」為多,常見的「文門神」有加官(冠)進祿(鹿)、招財進寶、五子登科、狀元及第等 。

「門神」的歷史演變: 

唐代以前之「武門神」: 

    唐代以前之「武門神」多為「神荼、鬱壘」,相傳遠古時候, 神荼與鬱壘為 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神荼、鬱壘」將惡鬼擒伏,並將其綑綁餵老虎。後來 人們為了驅凶,若在門上 彩繪「神荼、鬱壘」及老虎的圖像,據說亦有 驅鬼避邪 之效果,而流傳至今。

唐以後之「武門神」:

    唐代以後,武門神另增加「秦叔寶、尉遲恭」等二位,台灣一般廟宇亦常雕塑或彩繪 秦叔寶與尉遲恭 為「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為 唐代武將,輔佐 太宗安邦,唐太宗勵精圖治 乃有「真觀之治」盛世。

宋元後的「門神」:

    宋元之後,民間的「門神」有所變化。其中較為流傳,除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外,有鍾馗、溫礄、岳飛、趙雲、孫矉、龐涓等,大多數為往昔之忠臣名將。武將戰績顯赫,更能鎮鬼驅邪,使鬼邪無法越過門欄,家戶更加安全。而鍾馗則因生前宦場失意,無罪受屈,死後追封驅魔大神,民間將他供奉為 後門「門神」。

近代的「門神」:

    近代 民間已逐漸由驅邪,延伸為招福,於是「門神」由嚴厲威武的武將 ,再增加和藹可親的文官,其手中所持之物已由兵器,變為象徵加官(冠)進祿(鹿)、招財進寶的象徵器物。近年來,「門神」有時成為民宅春節的裝飾,門神的設計更加多元化,有的以當年的生肖動物為主角,搭配充滿喜氣的「天官賜福」、「五福臨門」、「招財進寶」、等吉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