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詩詞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唐 李白《登 金陵 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樓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 (西元701年~西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的籍貫、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種族都不能十分確定。一般認為他的祖籍在隴西成紀,先世移居中亞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這裡,碎葉在唐朝屬安西都護府管轄。李白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所以他自稱是蜀人,也就是四川人。
李白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安徽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與「詩聖」杜甫齊名,時人號稱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意譯: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樓空江自流。」鳳凰臺上 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 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停。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國時的東吳和後來的東晉 皆建都於金陵,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 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站在鳳凰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如從天外飛落於煙霧之中,依然半隱半現。白鷺洲 位於河中,把 秦淮河 分隔成兩條水路。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 感到非常憂愁。
賞析:
李白五十八歲,流放夜郎時,曾仿傚 崔顥的「黃鶴樓」而寫「鸚鵡洲」,然並不是成功之作,它限於結構與手法上的直接摹仿,追求形似,以致沒有什麼新意。然 如此的年齡,如此的處境,尚留心於 模仿他人的作品,其苦學精神,乃後學者之楷模。
而在寫「鸚鵡洲」失敗之後, 李白並不就此認輸,好勝之心, 使他又一次產生了 仿傚崔顥、超越崔顥的想法,於是就認真寫下了 這首有名的《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雖仍仿效崔顥「黃鶴樓」,但它已經超越了崔詩。比如:
崔詩的前四句,只是說仙人與黃鶴早已離開,樓台與白雲卻依然存在;李詩卻只用前兩句「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樓空江自流。」便 言簡意賅 將同樣意思 充分表達。從而騰出三、四句來。
三、四句李白就「鳳去台空」,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東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吳國昔日繁華的宮殿已經荒廢,而蔓草叢生,東晉一代的風流人物,也早就進入黃泉。這一切都已被歷史洪流淘盡成空。
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雖仍仿傚崔詩,用以寫鳳凰台所見的特有風光,然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 寫得恰到好處。所以其寫景又比 崔詩略高一籌。
最後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也仿傚崔詩抒發感慨,且同樣用「使人愁」三字結尾。崔詩的「使人愁」,僅限於個人的鄉關之愁,而李詩的「使人愁」,卻是比喻 朝廷奸臣當道,賢者不能進用,是家國之愁,比崔詩更有深意。
總而言之,李白此詩 已經超越了崔詩,但崔詩 創作於前,李詩 仿傚於後,就創造性而言,崔詩 自當領先,所以「賞詩者」大多以為 這兩首詩「不分軒輊」、「難分高下」,這評論 是較公允的。
參考資料:
唐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 李白《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長安不見使人愁
煙波江上使人愁
前句雖是李白摹仿,仍見功力
李詩的使人愁 是家國之愁
崔詩的使人愁 是鄉關之愁
李詩比崔詩 更有深意
yt 認為
李詩的 長安不見
意境 不如
崔詩的 煙波江上
煙波江上
多麼 詩情畫意
晚安 2012-05-03 19:38:04
午安
煙波江上 意境高
有如老不死的(詩不死)煙鎖池塘柳
您講解透徹 受教了
請教 十全此對聯 可知哪一下聯為最?
可說 已耗盡心力
請 網友 也可
提供賞析心得 2014-02-19 16:01:38